直肠炎和结肠炎区别
直肠炎和结肠炎的区别包括定义与发病部位、病因、症状表现等。
1.定义与发病部位
直肠炎是指发生在直肠部位的炎症,直肠是消化道的末端,位于盆腔内,上接乙状结肠,下连肛管。炎症直接影响直肠的正常功能,导致直肠黏膜出现充血、水肿等病理变化。
结肠炎则是结肠部位发生的炎症,结肠是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其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储存和转运粪便。当结肠发生炎症时,不同部位的结肠黏膜会出现相应的病变。
2.病因
感染因素如细菌、病毒、衣原体等病原体感染可引发直肠炎;性传播感染在一些情况下也可累及直肠,导致炎症;长期使用抗生素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局部放射治疗、不合理的饮食刺激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都可能诱发直肠炎。年龄较大者,身体免疫力相对较低,更易受到病原体侵袭;有多个性伴侣等特殊生活方式的人群,感染性直肠炎的风险增加;本身患有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免疫系统异常也可能引发直肠炎。
感染同样是结肠炎的常见病因,此外,遗传因素在部分结肠炎患者中起到一定作用,某些基因缺陷可能使个体易患结肠炎;肠道菌群失调、环境因素如长期暴露于污染环境、长期的精神压力等都可能促使结肠炎的发生。有结肠炎家族史的人群发病风险明显高于普通人群;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的人群,肠道功能易受影响,增加结肠炎发病几率。
3.症状表现
直肠炎常见症状包括直肠部位的疼痛,这种疼痛可为隐痛、胀痛或刺痛,常在排便时加重;里急后重感明显,即有强烈的便意,但每次排便量少,且排便不尽;便血也是直肠炎的典型症状,血液通常为鲜红色,附着在粪便表面;部分患者还会出现黏液便。
结肠炎主要症状有腹泻,轻者每日排便3-4次,重者可达数十次,粪便可为糊状、水样,严重时可带有脓血;腹痛一般为隐痛或绞痛,疼痛部位多在左下腹或下腹,疼痛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多在进食后发作,排便后缓解;腹胀也是常见症状,患者常感觉腹部胀满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