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最常见于
心房颤动的相关情况包括:在老年人群中较为高发,65-74岁人群患病率约1%,80岁以上可高达8%-10%;女性绝经后因雌激素缺乏风险增加;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人群中,高血压患者约50%合并房颤且风险是正常人群2-3倍,冠心病患者因心肌缺血易引发,心力衰竭患者约30%-40%合并且房颤会加重心衰;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里,长期大量饮酒(每日酒精摄入超60g)风险增,肥胖(BMI≥30kg/㎡)是独立危险因素。
女性绝经后心房颤动风险增加
女性在绝经前,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心房颤动的发病率相对低于男性。但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这种保护作用消失,心房颤动的发病风险逐渐接近男性。研究表明,绝经后的女性心房颤动的患病率较绝经前明显升高,主要与雌激素缺乏导致的心房电生理特性改变、心脏结构重塑等因素有关。
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人群
1.高血压患者:高血压会使左心房压力升高,长期的高血压状态可导致左心房扩大、心肌肥厚等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进而容易引发心房颤动。据统计,约50%的心房颤动患者合并有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风险是血压正常人群的2-3倍。
2.冠心病患者:冠心病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长期处于缺血缺氧状态,会影响心脏的电活动和结构,增加心房颤动的发生几率。心肌缺血可导致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异常,容易诱发心房内的异位起搏点发放冲动,从而引发心房颤动。
3.心力衰竭患者:心力衰竭时,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心房内血液淤积,心房扩大,同时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活等因素也会参与心房颤动的发生。大约30%-40%的心力衰竭患者合并有心房颤动,而心房颤动又会进一步加重心力衰竭的病情,形成恶性循环。
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
1.长期大量饮酒者:酒精可直接作用于心肌细胞,影响心脏的电活动,导致心房颤动的发生。长期大量饮酒(每日酒精摄入量超过60g)会使心房颤动的发病风险显著增加。酒精还可能通过影响心肌代谢、导致心肌纤维化等方式,促进心房颤动的发展。
2.肥胖人群:肥胖是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肥胖可引起一系列代谢紊乱,如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血脂异常等,这些代谢异常会影响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肥胖还会导致心房脂肪沉积增加,进而影响心房的电生理特性,增加心房颤动的发生风险。体重指数(BMI)≥30kg/㎡的肥胖人群,心房颤动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人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