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眼底筛查
早产儿因视网膜血管发育不成熟易患ROP,需眼底筛查早期发现干预改善预后。极低出生体重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2周开始筛查,一般早产儿出生后6-8周或矫正胎龄34周开始,方法是散瞳后用眼底照相机检查,流程包括前期准备、散瞳、眼底检查、结果评估后续处理,家长要配合筛查,早产儿筛查中要保持安静,关注筛查后反应。
一、早产儿眼底筛查的必要性
早产儿由于其视网膜血管发育不成熟,发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风险较高。ROP可导致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后果,甚至失明,通过眼底筛查能够早期发现病变,及时干预,改善预后。例如,多项研究表明,对早产儿进行规范的眼底筛查,可显著降低ROP导致的盲率。
二、筛查的时间节点
1.极低出生体重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2周时开始进行眼底筛查。因为这类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较快,需要尽早监测。
2.一般早产儿:出生后6-8周或矫正胎龄34周时开始筛查。但具体时间还需根据早产儿的实际情况,由医生综合判断。
三、筛查的方法
采用眼底散瞳检查,使用眼底照相机等设备观察视网膜的情况。散瞳可以使瞳孔散大,便于更清晰地查看眼底周边部的血管和视网膜病变情况。
四、筛查的流程
1.前期准备:检查前需要对早产儿进行生命体征的监测,确保其身体状况稳定。同时,向家长解释筛查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情况,获得家长的知情同意。
2.散瞳操作:使用合适的散瞳药物进行散瞳,如托吡卡胺滴眼液等,按照规范的剂量和方法进行操作,密切观察早产儿对散瞳药物的反应。
3.眼底检查:由专业的眼科医生操作眼底照相机等设备,仔细检查视网膜的各个部位,包括视网膜血管的发育情况、是否存在病变等,并记录相关图像和结果。
4.结果评估与后续处理:根据眼底检查的结果进行评估,如果发现有病变,需要进一步制定治疗方案,如激光治疗等;如果未发现明显病变,按照预定的时间进行后续的随访筛查。
五、特殊人群(早产儿)的温馨提示
1.家长方面:要积极配合医生的筛查安排,按时带早产儿进行眼底筛查。因为家长是早产儿健康管理的重要参与者,及时了解筛查情况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2.早产儿自身:在筛查过程中要保持安静,避免剧烈哭闹等,以确保检查能够顺利进行。由于早产儿身体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过度哭闹可能会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也可能对自身健康产生一定影响。同时,要密切关注早产儿在筛查后的反应,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