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电图特征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具有心率显著增快(150-250次/分钟且节律规则)、P波不易辨认(常为逆行P波,与QRS波群1:1传导)、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合并室内差异性传导时可增宽)、ST-T段可能出现压低、抬高、倒置或低平(与心肌缺血相关,有基础疾病者改变更明显)的特征。
一、心率特征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心率通常显著增快,一般在150-250次/分钟之间,且节律规则。这是因为其发生机制主要是折返激动,导致心脏快速而规律地搏动,不同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的人群在发作时心率增快的程度可能有所差异,但基本都呈现出明显高于正常窦性心律的特点,对于有基础心脏病史的人群,心率过快可能会引发更明显的不适症状。
二、P波特征
1.P波形态:P波往往不易辨认,因为QRS波群紧密相连,P波可能埋藏在QRS波群内或位于其终末部分。在常规心电图导联上,P波形态可能与窦性P波不同,有时表现为逆行P波(在Ⅱ、Ⅲ、aVF导联倒置),这是由于激动起源于房室交界区等部位,逆传心房所致,不同性别、年龄人群的P波形态差异主要与心脏的解剖和电生理特性相关,比如儿童的心脏结构与成人有一定差异,可能导致P波形态在细节上有所不同,但总体特征符合折返性心动过速的P波表现。
2.P波与QRS波群的关系:P波与QRS波群存在固定的关系,通常是1:1传导,即每个P波后都跟随一个QRS波群,这是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重要特征之一,无论何种人群发作,基本都遵循这一传导比例关系,病史中有预激综合征等情况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特殊的P波与QRS波群关系,但本质上仍属于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范畴。
三、QRS波群特征
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时限一般不超过0.12秒,但如果合并有室内差异性传导等情况时,QRS波群可增宽。不同年龄人群的QRS波群形态略有不同,儿童的心肌传导特性与成人有差异,可能在出现室内差异性传导时QRS波群增宽的表现与成人有所不同,但总体仍符合室上性心动过速时QRS波群基本正常或轻度增宽的特点,性别对QRS波群形态的影响相对较小,主要还是由心脏的电活动和传导情况决定。
四、ST-T段特征
ST段可能出现压低或抬高,T波可能倒置或低平,其改变与心肌缺血等情况相关,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时,由于心率过快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可能引起心肌缺血改变,不同病史的人群,如有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ST-T段改变可能更为明显,而健康人群发作时ST-T段改变相对较轻,但都属于室上性心动过速时可能出现的心电图ST-T段异常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