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包括早搏(有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早搏,各有不同发病情况)、心房颤动(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老年人常见,可致相关症状及风险)、心房扑动(病因与房颤相似,可致相关症状及并发症)、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分两类,多见于无或有器质性心脏病年轻人,可致相关症状)、室性心动过速(多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等情况,可致严重后果),诊断靠心电图等,治疗需个体化,特殊人群有特殊性。
一、早搏
早搏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包括房性早搏、房室交界性早搏和室性早搏。房性早搏多见于患有冠心病、心肌病、肺心病等心脏疾病的患者,也可见于健康人在过度劳累、精神紧张、吸烟、饮酒等情况下发生;房室交界性早搏较少见,其临床意义与房性早搏相似;室性早搏可见于正常人,也可见于各种心脏病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等。
二、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很常见的心律失常,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等。在老年人中更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其发生与心房扩大、心肌受损等因素有关,患者可出现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长期心房颤动还可导致心房内血栓形成,增加脑卒中的风险。
三、心房扑动
心房扑动的病因与心房颤动相似,也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心房扑动可表现为心悸、乏力等症状,心室率过快时可引起心绞痛、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四、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可分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年轻人,也可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其特点是突然发作、突然终止,发作时患者可出现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
五、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心动过速多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等,也可见于药物中毒、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室性心动过速可分为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病情严重时可导致晕厥、休克、猝死等严重后果。
对于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的诊断主要依靠心电图等检查。在治疗方面,需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患者的基础疾病等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例如,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早搏患者,如无症状通常无需治疗,有症状者可给予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对于心房颤动患者,需根据病情选择控制心室率、转复窦性心律、抗凝等治疗措施。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等在心律失常的表现和治疗上可能有其特殊性,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治疗时需更谨慎地权衡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儿童心律失常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需及时诊断和处理,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