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
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由视网膜黄斑区新生血管异常生长导致,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临床表现有视力下降、视物变形、中心暗点,通过眼底检查、OCT、FFA诊断,主要治疗是眼内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需考虑患者年龄、基础疾病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发病或治疗效果,需控制基础疾病。
一、发病机制
视网膜黄斑区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关键病理基础。正常情况下,视网膜黄斑区的血管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但在多种因素作用下,脉络膜的异常血管会长入视网膜下,这些新生血管脆弱且容易渗漏、出血,进而破坏黄斑区的正常结构和功能。目前认为,可能与年龄增长、遗传因素、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多种因素相关,随着年龄增加,患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风险逐渐升高,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相对更易发病,长期处于高氧化应激环境(如长期暴露于紫外线等)或有慢性炎症性疾病的人群发病风险也可能增加。
二、临床表现
视力下降:患者可迅速出现视力下降,而且视力下降程度往往较为明显,可能在数周或数月内视力明显变差,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比如难以清晰阅读、辨认faces等。
视物变形:患者会感觉所看的直线物体变为弯曲,比如看原本笔直的线条变得扭曲,这是因为新生血管渗漏、出血等导致黄斑区结构改变,影响了视网膜对图像的正常感知。
中心暗点:在视野中心区域出现暗点,即患者能感觉到在眼睛正前方的中心位置有一块区域视物不清。
三、诊断方法
眼底检查:通过眼底镜检查可以观察到黄斑区是否有新生血管、出血、渗出等改变。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能够清晰显示视网膜各层结构,精准发现黄斑区视网膜下的新生血管、渗出、水肿等情况,是诊断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重要影像学手段。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将荧光素钠注入静脉后,通过眼底照相机拍摄眼底血管的荧光形态,可明确是否存在脉络膜新生血管以及其渗漏情况等,对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诊断和病情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四、治疗现状
目前针对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主要的治疗方式是眼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通过抑制新生血管的生长来控制病情发展,改善视力。但不同患者的治疗反应可能不同,需要定期进行复查评估病情变化以调整治疗方案。对于一些不适合眼内注射的患者,可能会考虑其他治疗方法,但相对有限。在年龄方面,老年人群更易患该病,治疗时需考虑老年人可能存在的其他基础疾病等因素;在性别上,目前没有明确的性别差异导致发病率有显著不同,但不同个体情况仍需综合评估;生活方式方面,有长期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可能会增加发病风险或影响治疗效果,建议戒烟等健康生活方式;对于有相关病史的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需同时控制好基础疾病,因为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会影响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病情进展和治疗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