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源性室性早搏是指同一导联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形态不同的室性早搏,其发生与存在多个异位起搏点及多种因素有关,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形态及配对间期不同,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及有不同病史、不良生活方式者受其影响不同,有基础心脏疾病等情况时需关注其病情变化。
发生机制
正常心脏的起搏点是窦房结,它有规律地发放电冲动,使心脏有节律地跳动。而室性早搏是由心室异位起搏点提前发放冲动引起。当存在多个异位起搏点时,就会产生形态、联律间期等不同的室性早搏。其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比如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等)、药物影响(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副作用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例如,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时,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发生改变,容易形成异位起搏点,从而引发多源性室性早搏;对于一些长期应用利尿剂的患者,若不注意电解质监测,出现低钾血症时也可能导致多源性室性早搏的发生。
心电图表现
在心电图上,多源性室性早搏表现为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QRS波群形态不同,而且配对间期(即室性早搏与其前窦性搏动之间的时距)也不相等。不同形态的室性早搏代表来自不同的异位起搏点。
临床意义及相关人群影响
不同年龄人群:对于儿童来说,多源性室性早搏相对较少见,若出现多源性室性早搏需要详细评估是否存在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等情况。儿童多源性室性早搏可能与先天发育因素、感染等有关,比如病毒性心肌炎在儿童中发病时,可能出现多源性室性早搏。而成年人出现多源性室性早搏更常见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人群,如冠心病、心肌病等。老年人出现多源性室性早搏时,要考虑是否存在心脏功能减退、电解质平衡失调等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情况。
性别方面:一般来说,在无基础心脏疾病的情况下,男女出现多源性室性早搏的概率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在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中,可能需要综合考虑不同性别患者的疾病特点来评估病情。例如,女性在围绝经期前后,由于内分泌变化等因素,可能会对心脏电生理产生一定影响,若本身有心脏基础疾病,更易出现多源性室性早搏相关的心脏不适症状。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大量吸烟、饮酒、过度劳累、精神压力过大等不良生活方式都可能诱发多源性室性早搏。比如长期大量饮酒的人,酒精会影响心肌细胞的代谢和电活动,增加异位起搏点形成的概率,从而引发多源性室性早搏;过度劳累会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交感神经兴奋,也可能导致心脏电活动紊乱出现多源性室性早搏。
病史相关: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心肌细胞缺血缺氧,容易出现电生理紊乱,进而引发多源性室性早搏;有心肌病病史的患者,心肌本身存在结构和功能异常,也易出现多源性室性早搏。对于有这些基础病史的人群,更要密切关注多源性室性早搏的情况,因为它可能提示病情的变化,需要及时就医评估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