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早搏,包括房性早搏、房室交界性早搏和室性早搏。房性早搏是起源于窦房结以外心房任何部位的早搏,正常人及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均可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房室交界性早搏冲动起源于房室交界区,临床意义与房性早搏相似,受类似因素影响;室性早搏起源于希氏束分叉以下,在正常人中常见,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中更多见,受多种因素影响,早搏临床表现多样,需根据具体情况就医处理,特殊人群需谨慎对待。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其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早搏,包括房性早搏、房室交界性早搏和室性早搏。
一、房性早搏
定义:起源于窦房结以外的心房任何部位的早搏。
发生情况:正常人进行24小时心电监测,约60%有房性早搏发生。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均可发生房性早搏,并经常是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先兆。
影响因素:年龄增长、吸烟、饮酒、喝咖啡、精神紧张等可增加房性早搏的发生风险;有基础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等)的患者更易出现房性早搏。对于儿童,若存在先天性心脏病、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等情况也可能引发房性早搏。
二、房室交界性早搏
定义:冲动起源于房室交界区,可前向和逆向传导,分别产生提前发生的QRS波群和逆行P波。
发生情况:其临床意义与房性早搏相似,可见于正常人和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影响因素:与房性早搏类似,也受年龄、生活方式及基础心脏疾病等因素影响,例如年轻人过度劳累、睡眠不足可能诱发房室交界性早搏,而有心肌病变的患者则更易频繁出现。
三、室性早搏
定义:起源于希氏束分叉以下的早搏。
发生情况:室性早搏在正常人中也较为常见,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约有50%的正常人会出现室性早搏。但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中更为多见,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等,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室性早搏的风险更高。
影响因素: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室性早搏的发生概率有增加趋势;生活方式中,大量吸烟、酗酒、饮用含有咖啡因的饮料等都可能促使室性早搏发生;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疾病本身导致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进而容易引发室性早搏。对于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严重感染等情况可能导致室性早搏出现。
早搏的临床表现多样,有些人可能没有明显症状,有些人可能会感到心悸、心跳停顿感等。如果出现频繁的早搏或伴有基础心脏疾病等情况,需要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相应处理。例如,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偶发早搏,通常无需特殊治疗,注意改善生活方式即可;而对于有器质性心脏病且早搏频繁的患者,则需要针对基础心脏病进行治疗,必要时可能会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等,但具体治疗需遵循循证医学依据进行个体化处理。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患者,在护理和治疗过程中要更加谨慎,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密切关注病情变化,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诊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