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症状
痛经有不同疼痛表现、伴随症状,不同人群有其特点,生活方式和病史也会影响痛经,包括青春期、育龄期、围绝经期女性的痛经特点,饮食、运动、作息对痛经的影响,以及有妇科手术史、盆腔炎病史女性的痛经情况
痛经主要表现为下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痉挛性、坠痛等,疼痛程度因人而异,有的女性仅感轻微不适,有的则疼痛剧烈,可放射至腰骶部、大腿内侧等部位,一般在月经来潮前或来潮时开始出现,持续时间不等,短则数小时,长则1-2天甚至更久。
伴随症状
胃肠道症状:部分女性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不适症状,这是因为月经期间前列腺素等物质释放增多,不仅影响子宫平滑肌收缩,还可能影响胃肠道功能。
全身症状:可能伴有乏力、头晕、畏寒等全身症状,严重痛经时还可能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等表现。
不同人群的痛经特点
青春期女性:初潮后不久出现的痛经多为原发性痛经,与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含量增高有关,前列腺素F2α和前列腺素E2含量升高可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造成子宫缺血、缺氧状态而出现痛经,且随着年龄增长、生殖系统发育成熟,部分原发性痛经可能会有所缓解,但也有部分可能持续存在或发展为继发性痛经。
育龄期女性:育龄期女性痛经可能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继发性痛经多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在盆腔内异常种植,月经期间异位内膜出血,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疼痛,其疼痛特点往往进行性加重,即疼痛逐年加剧;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子宫均匀增大,肌层内异位的内膜病灶在月经时出血,导致子宫痉挛性收缩而引起痛经,且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也是常见伴随表现。
围绝经期女性:围绝经期女性出现的痛经需警惕是否为一些妇科疾病的表现,如妇科肿瘤等,此时痛经可能不具有典型的育龄期女性痛经特点,可能伴有月经紊乱等围绝经期特有的表现。
生活方式对痛经的影响
饮食方面:长期摄入过多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可能会加重痛经症状。例如,过多食用冷饮会使子宫受寒,导致气血凝滞,加重痛经;而过量食用辣椒等辛辣食物可能刺激子宫,引起子宫收缩加强,从而加重疼痛。
运动方面:缺乏运动的女性可能更容易出现痛经,适当运动如瑜伽、散步等有助于促进盆腔血液循环,缓解子宫痉挛,从而减轻痛经症状,但在月经期间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不适。
作息方面: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会影响内分泌系统,进而影响月经周期和痛经情况,规律作息有助于维持内分泌平衡,对缓解痛经有一定帮助。
病史相关的痛经情况
有妇科手术史女性:若有刮宫术、剖宫产术等妇科手术史,可能因手术损伤导致宫腔粘连等情况,从而引起继发性痛经,宫腔粘连会影响经血排出,导致子宫收缩异常而产生疼痛。
有盆腔炎病史女性:盆腔炎病史可导致盆腔组织粘连,月经期间炎症部位受到刺激,容易引发痛经,且可能伴有下腹部持续疼痛、白带异常等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