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心律失常常见类型包括心室颤动(由缺血性心脏病等引起,冠心病患者易发生,不良生活方式增加风险)、心室扑动(介于室性心动过速与心室颤动间,常见于有基础心脏疾病患者,长期酗酒、感染等可诱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与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某些药物致QT间期延长有关,儿童用药需谨慎)、室性心动过速(分非持续性和持续性,可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或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人群,不良生活方式可诱发,儿童有基础疾病需关注)、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如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常见于冠心病等情况,老年人风险高,医源性因素可引发,需综合评估治疗)
心室扑动:是介于室性心动过速与心室颤动之间的一种异位心律,心电图表现为规则、大幅度的波动,频率通常在200-250次/分钟左右。其发生机制与心室肌的异常电活动有关,同样常见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如心肌病患者,心肌病的不同类型,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都可能导致心室扑动的发生,而长期酗酒、感染等因素可能诱发心肌病,从而增加心室扑动的发生风险。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室性心动过速,其心电图特征为QRS波群的振幅和波峰呈周期性改变,宛如围绕等电位线扭转。多与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某些药物(如抗心律失常药物、抗精神病药物等)引起的QT间期延长有关。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有遗传倾向,某些药物使用时需特别注意其对QT间期的影响,比如一些抗生素类药物在特定患者群体中可能导致QT间期延长,进而引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对于儿童患者,在使用可能影响QT间期的药物时更需谨慎评估,因为儿童的生理特点可能使其对药物的反应与成人不同,需密切监测心电图等指标。
室性心动过速(非持续性和持续性):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是指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室性期前收缩,持续时间小于30秒;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则持续时间超过30秒。室性心动过速可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也可见于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人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有心脏病病史的人群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的风险明显高于常人,而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心脏负担,可能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对于儿童室性心动过速患者,若有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等基础疾病,需更加关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心脏功能的变化,及时进行干预。
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如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等。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是指房室传导比例超过2:1的房室传导阻滞,此时心房冲动部分不能下传至心室,导致心室率显著减慢。常见于冠心病、心肌炎症、传导系统退行性变等情况。老年人由于心脏传导系统逐渐老化,发生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的风险相对较高,而一些心脏手术等医源性因素也可能损伤心脏传导系统,引发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对于老年患者出现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时,需综合评估其全身状况,考虑是否需要植入心脏起搏器等治疗手段,同时要关注其日常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