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花眼不是屈光不正。老花眼是因年龄增长,晶状体和睫状肌生理性退变,约4045岁开始出现近视力下降,通过佩戴老花镜(凸透镜)补偿调节力。屈光不正包括近视、远视和散光,因眼球屈光结构异常,在各年龄段均可出现,矫正方式依类型而异。对于有屈光不正又患老花眼的人群,配镜复杂,需定期查视力调度数;老年人要注意用眼卫生,保证光线,补充护眼营养素;患糖尿病、高血压等慢病的人群,要控好病情,定期查眼,防眼部问题。
一、老花眼与屈光不正的定义
1.老花眼:是一种生理现象,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逐渐硬化、弹性减弱,睫状肌的功能逐渐减低,从而引起眼的调节能力逐渐下降。大约在4045岁开始出现阅读等近距离工作困难,这种由于年龄所致的生理性调节减弱称为老视,俗称老花眼。
2.屈光不正:是指眼在不使用调节时,平行光线通过眼的屈光作用后,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而在视网膜前或后方成像。包括近视、远视和散光。
二、老花眼不是屈光不正
1.成因不同:屈光不正中,近视是由于眼轴过长或角膜、晶状体屈光力过强,导致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远视是眼轴过短或屈光力过弱,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后;散光则是眼球在不同方向上的屈光力不同,使光线不能聚焦于同一点。而老花眼是因年龄增长导致晶状体和睫状肌生理性退变,与眼球的屈光结构先天或后天异常改变无关。
2.表现不同:屈光不正可在任何年龄段出现,近视主要表现为看远模糊,看近清晰;远视看远看近都可能模糊;散光会有视物重影、模糊等。老花眼主要是近视力逐渐下降,远视力一般不受影响,且通常在40岁左右开始出现。
3.矫正方式:屈光不正中,近视常通过佩戴凹透镜、角膜接触镜矫正,或通过近视手术改善;远视一般用凸透镜矫正;散光需用柱镜矫正。老花眼通常通过佩戴老花镜(凸透镜)来补偿调节力的不足,以满足近距离阅读需求。
三、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对于本身有屈光不正的人群:若同时出现老花眼,配镜需更加复杂。例如近视人群,看远需戴近视镜,看近可能需摘掉近视镜或佩戴渐变多焦点眼镜。应定期进行视力检查,根据视力变化及时调整眼镜度数,以保证视物清晰,减轻眼睛疲劳。这是因为不恰当的度数可能会加重眼睛负担,加速视力下降。
2.老年人:除了配镜,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用眼卫生,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如长时间阅读、看手机等,防止眼睛过度疲劳。因为老年人眼睛调节能力和恢复能力较差,过度用眼易引发眼疲劳、干涩等不适。阅读或工作时,保证充足且均匀的光线,光线过强或过弱都可能损伤眼睛。同时,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A、C、E及叶黄素等营养素的食物摄入,如胡萝卜、蓝莓、菠菜等,对眼睛健康有益。
3.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人群:这些疾病可能影响眼部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加速老花眼的发展或引发其他眼部并发症。应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包括眼压、眼底等,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眼部问题。因为慢性疾病对眼睛的损害往往是渐进且隐匿的,早期发现和干预能有效保护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