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有多种分级方式,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Ⅰ级(日常活动不受限)、Ⅱ级(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一般活动出现症状)、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小于一般活动即出现症状)、Ⅳ级(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时也有心衰症状且活动后加重);基于生物标志物和超声心动图的急性心衰Killip分级分为Ⅰ级(无心力衰竭征象但PCWP可升高)、Ⅱ级(轻至中度心衰,肺啰音范围小于两肺野50%)、Ⅲ级(重度心衰,出现急性肺水肿,肺啰音范围大于两肺野50%)、Ⅳ级(心源性休克,收缩压<90mmHg等表现),不同分级对评估病情、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重要,临床需综合多因素评估,不同患者表现可能不同。
一、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
Ⅰ级: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日常活动量不受限制,一般活动不引起乏力、呼吸困难等心衰症状。例如,一位轻度冠心病患者,日常从事轻体力劳动(如缓慢步行、简单家务)时无明显不适,心脏功能在一般活动下能良好代偿。
Ⅱ级: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乏力、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等症状。比如,一位有高血压性心脏病的患者,快走一段距离后就会出现气短、胸闷的情况,休息后可缓解。
Ⅲ级: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小于平时一般活动即引起上述的心衰症状。例如,一位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穿衣、洗漱等轻微日常活动就会导致呼吸困难、乏力等表现。
Ⅳ级: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也存在心衰症状,活动后加重。比如,一位严重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静息状态下就有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等表现,活动后症状显著加重。
二、基于生物标志物和超声心动图的分级(急性心衰)
Killip分级:主要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引起的心衰分级。
Ⅰ级:无心力衰竭征象,但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可升高,病死率<1%-5%。常见于AMI早期,心脏代偿功能尚好的情况。
Ⅱ级:轻至中度心力衰竭,肺啰音出现范围小于两肺野的50%,可出现第三心音、持续性窦性心动过速或其他心律失常,静脉压升高,有肺淤血的X线表现,病死率10%-20%。例如,AMI患者出现中度呼吸困难,肺部可闻及中量湿啰音。
Ⅲ级:重度心力衰竭,出现急性肺水肿,肺啰音出现范围大于两肺野的50%,病死率35%-40%。表现为严重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大量粉红色泡沫痰等。
Ⅳ级:心源性休克,收缩压<90mmHg,少尿、外周紫绀、皮肤湿冷、意识障碍,病死率85%-95%。
不同的心衰分级对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会综合患者的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等多方面因素来进行心衰的分级。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心衰分级的表现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基础疾病较多,心衰表现可能更不典型,需要医生更加细致地评估;有长期吸烟史的患者可能因肺部基础情况影响呼吸困难的判断等,都需要医生全面考虑各种因素来准确进行心衰分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