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的良性妇科疾病,多发生于30-50岁经产妇,发病机制与基底层子宫内膜侵入、遗传因素有关,临床表现有月经异常、痛经、子宫增大,诊断靠影像学检查和血清CA125测定,治疗分药物和手术,对育龄期、绝经期女性及有宫腔操作史女性有不同影响及注意事项。
发病机制
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基底层子宫内膜侵入:多次妊娠、分娩、人工流产、慢性子宫内膜炎等造成子宫内膜基底层损伤,使得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能够侵入子宫肌层生长。例如,有多次宫腔操作史的女性,发生子宫腺肌病的风险相对较高。
遗传因素:有研究发现,子宫腺肌病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可能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生相关。
临床表现
月经异常:主要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这是因为子宫肌层内异位的内膜腺体影响了子宫的收缩功能,导致子宫出血量增多。例如,患者可能出现原本5天左右的经期延长至7-10天,月经量较之前明显增多,甚至出现贫血症状,如头晕、乏力等。
痛经:多为进行性加重的痛经,疼痛位于下腹正中,常于月经前1周开始,直至月经结束。痛经的原因是异位的内膜在月经周期中也会发生周期性出血,刺激子宫肌层收缩,引起疼痛。
子宫增大:妇科检查可发现子宫呈均匀性增大或有局限性结节隆起,质地较硬,有压痛。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常用的诊断方法,可发现子宫肌层增厚、回声不均,有时可见子宫肌层内有小的液性暗区等改变。经阴道超声检查对子宫腺肌病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
磁共振成像(MRI):对子宫腺肌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能够准确显示子宫肌层内异位内膜的位置、范围等,但由于检查费用较高,一般不作为首选。
血清CA125测定:部分患者血清CA125水平可升高,但升高幅度一般不如子宫内膜异位症明显,可作为辅助诊断及疗效观察的指标之一。
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对于症状较轻、有生育要求及近绝经期患者可试用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如GnRH-a(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通过抑制垂体-卵巢轴,降低雌激素水平,使异位的内膜萎缩,从而缓解症状,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
手术治疗:对于症状严重、无生育要求或药物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子宫切除术和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等。子宫切除术是根治的方法,适用于无生育要求且病情严重的患者;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适用于有生育要求或年轻的患者,但术后有复发的可能。
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育龄期女性:子宫腺肌病可能会影响受孕,导致不孕或增加流产的风险。对于有生育要求的育龄期女性,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如先尝试药物治疗缩小子宫、改善内膜环境后再尝试受孕等。
绝经期女性:一般随着绝经,雌激素水平下降,子宫腺肌病的症状可能会有所缓解,但仍需要定期进行妇科检查,监测子宫情况。
有宫腔操作史的女性:这类女性属于子宫腺肌病的高危人群,需要注意减少不必要的宫腔操作,如尽量避免多次人工流产等,以降低子宫腺肌病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