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原则有哪些
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包括改善预后的抗血小板、他汀类药物、ACEI/ARB治疗;缓解症状、改善缺血的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钙通道阻滞剂治疗;以及稳定斑块、控制危险因素的血压、血糖、血脂综合管理,分别将血压等控制在合适范围,通过相应治疗实现血糖合理控制,综合措施控制血脂以稳定斑块、减少心血管事件。
一、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原则
(一)改善预后的治疗
1.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是常用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风险,多项临床研究证实其能降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对于无禁忌证的患者,应长期服用阿司匹林。
2.他汀类药物治疗: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稳定斑块,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大量临床试验表明,他汀类药物能显著减少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均可受益,若患者存在高脂血症等情况更应规范使用。
3.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适用于合并高血压、心力衰竭、糖尿病等情况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能改善心肌重构,降低心血管死亡率。在有适应证的患者中应尽早应用,需考虑年龄因素对药物代谢等的影响,不同年龄患者用药剂量等可能有调整,但总体遵循适应证原则。
(二)缓解症状、改善缺血的治疗
1.β受体阻滞剂:通过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和减弱心肌收缩力,减少心肌耗氧量。不同年龄患者均可使用,但需注意儿童等特殊人群的心率等指标监测。例如年轻患者使用时要关注心率变化,老年患者需考虑对心脏功能等的影响,它能有效缓解心绞痛发作,是稳定型心绞痛治疗的常用药物。
2.硝酸酯类药物: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起效较快,能迅速缓解心绞痛症状,但长期使用可能产生耐药性,用药时需考虑患者生活方式因素,如避免夜间使用导致低血压等情况,不同性别患者在药物反应上一般无显著差异,但仍需个体化调整。
3.钙通道阻滞剂: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降低心肌耗氧量,缓解心绞痛。对于不能耐受β受体阻滞剂或有禁忌证的患者可选用,不同年龄患者使用时要注意药物对心率等的影响,老年患者可能更需关注药物的心血管抑制等作用。
(三)稳定斑块、控制危险因素的综合管理
1.血压控制: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目标为<140/90mmHg,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病患者应控制在<130/80mmHg。不同年龄患者血压控制目标略有差异,老年患者需注意降压不宜过快过低,要综合考虑其血压波动特点等情况,生活方式中限盐等措施对血压控制很重要。
2.血糖控制:对于合并糖尿病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需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如糖化血红蛋白<7%等。要考虑不同年龄糖尿病患者的代谢特点,儿童糖尿病患者需关注生长发育与血糖控制的平衡,女性患者在孕期等特殊阶段血糖控制有特殊要求,通过饮食、运动及必要时的降糖药物治疗来实现。
3.血脂管理:除他汀类药物外,还需关注其他血脂指标,如高甘油三酯血症等的处理,根据患者具体血脂情况调整治疗方案,综合生活方式中低脂饮食等措施来全面控制血脂,以稳定斑块,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