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分为开角型和闭角型,二者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眼部检查及治疗上均有区别。开角型因房水引流系统病变致房水排出受阻、眼压升高,早期无症状,后期有视力视野改变,治疗先药物,不佳则激光或手术;闭角型因眼球解剖结构异常致房角关闭、房水排出突然受阻,急性发作症状明显,慢性症状较轻,急性发作需紧急降眼压,后选手术,年龄大及有解剖结构异常者需特殊关注。
一、发病机制区别
1.开角型青光眼:主要是由于小梁网等房水引流系统发生病变,导致房水排出受阻,但房角始终处于开放状态。其具体机制可能涉及小梁网细胞外基质代谢异常、细胞功能改变等,使得房水流出阻力增加,眼内压逐渐升高,进而损害视神经。这种情况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生,生活方式上长期高眼压、有青光眼家族史等人群风险较高。
2.闭角型青光眼:是因为眼球解剖结构异常,如前房浅、房角窄,导致房角关闭,房水排出突然受阻。通常在某些诱因下,如情绪激动、长时间在暗室环境等,会促使房角进一步关闭,眼内压急剧升高。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女性相对更易发病,解剖结构因素是其发病的关键基础。
二、临床表现区别
1.开角型青光眼: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不易被察觉,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视力逐渐下降、视野缺损等。视力下降通常是缓慢进行性的,患者可能感觉日常视物逐渐模糊,视野上会出现周边视野缺损,然后逐渐向中心发展,一般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在病情中晚期才较明显,病史方面有青光眼家族史者需密切关注。
2.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时症状较为明显,患者会出现眼痛、头痛、视力急剧下降、恶心、呕吐等。眼睛发红,眼压明显升高,视物呈雾状等。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症状相对较轻,可能有眼胀、轻度头痛、视力轻度下降等,但如果不及时治疗,急性发作的风险较高,年龄较大、有解剖结构异常相关因素的人群需警惕。
三、眼部检查区别
1.开角型青光眼:眼压测量早期可能正常或波动,随着病情进展眼压升高。前房深度正常,房角开放。眼底检查可见视神经杯盘比逐渐增大,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变薄等。视野检查是重要的诊断依据,可发现典型的青光眼视野缺损,如旁中心暗点、弓形暗点等。
2.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时眼压显著升高,前房浅,房角关闭。慢性期前房深度相对较浅,房角部分关闭。眼底和视野改变与开角型青光眼类似,但发病时的眼部表现更具特征性,年龄较大且有解剖结构异常的患者在检查时需重点关注房角情况。
四、治疗区别
1.开角型青光眼:首先考虑药物治疗,通过使用降低眼压的眼药水等控制眼压,如前列腺素类似物等。如果药物控制不佳,可考虑激光治疗或手术治疗,如小梁切除术等。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眼压、眼底和视野变化,不同年龄患者的治疗选择需综合考虑其全身状况等因素,有青光眼家族史的人群要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以便早期干预。
2.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时需紧急降低眼压,可通过药物、激光等方式,随后根据病情选择手术治疗,如周边虹膜切除术等。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也需要控制眼压,手术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年龄较大的患者在治疗时要特别注意全身情况对手术耐受性的影响,有解剖结构异常的患者要避免可能诱发房角关闭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