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的症状和原因
心肌缺血有典型症状如发作性胸痛等及不典型症状如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等;其原因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随年龄等因素脂质沉积致管腔狭窄)、冠状动脉痉挛(过度劳累等诱发)及其他如血液成分改变、血管炎症、心肌耗氧量增加等。
一、心肌缺血的症状
1.典型症状:
心绞痛:最为常见,多表现为发作性胸痛,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上肢前内侧等部位,疼痛性质常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等,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酯类药物后可缓解。例如,一些中老年人在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后出现上述部位的胸痛,经休息可缓解,需警惕心肌缺血。
心肌梗死相关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不典型胸痛,疼痛可较轻或部位不典型,还可能伴有大汗、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疼痛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十分钟甚至数小时,休息或含服硝酸酯类药物不能缓解,这是心肌缺血进一步加重导致心肌梗死的表现,常见于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群。
2.不典型症状: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部分患者尤其是糖尿病患者等,可能没有明显的胸痛等典型症状,但通过心电图等检查可发现心肌缺血的改变。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神经病变可能导致痛觉不敏感,所以需要重视相关检查来发现心肌缺血情况。
其他表现:一些患者可能表现为牙痛、肩背痛、上腹痛等,容易被误诊,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其他检查等综合判断。例如,有的患者以牙痛为首发症状,而实际是心肌缺血引起的牵涉痛。
二、心肌缺血的原因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发病机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最主要的原因。随着年龄增长、高血脂(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血压、吸烟等因素的影响,脂质等物质沉积在冠状动脉内膜下,形成粥样斑块,导致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心肌供血减少。例如,长期吸烟的人群,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进而引起心肌缺血。
年龄性别因素:一般来说,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更容易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这与男性的生活方式、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男性在社会压力等因素下更易出现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高脂饮食等,增加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2.冠状动脉痉挛:
诱发因素:某些因素可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比如,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寒冷刺激等都可能诱发冠状动脉痉挛。青年人群中,若长期精神高度紧张、经常熬夜等,可能因这些因素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心肌缺血。
3.其他原因:
血液成分改变:如严重贫血时,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即使冠状动脉正常,也可能导致心肌相对缺血。一些慢性贫血患者,长期处于贫血状态,可能会出现活动后心悸、胸闷等心肌缺血相关症状。
血管炎症:某些血管炎症性疾病,如川崎病等,可累及冠状动脉,导致冠状动脉狭窄、痉挛等,引起心肌缺血。儿童时期患川崎病若未规范治疗,可能遗留冠状动脉病变,成年后增加心肌缺血的风险。
心肌耗氧量增加:如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佳时,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肌耗氧量增加,若冠状动脉供血不能相应增加,就会导致心肌缺血。高血压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血压,否则长期血压过高会加重心脏负担,增加心肌缺血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