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可从症状表现、眼压检测、眼底检查、房角检查等方面进行诊断,症状表现有视力逐渐下降、视野缺损;眼压测量正常眼压范围10-21mmHg,需关注眼压及24小时波动;眼底检查可见视神经杯盘比异常、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变薄;房角检查可区分闭角型和开角型青光眼。
一、症状表现方面
1.视力变化:青光眼早期可能视力无明显异常,但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视力逐渐下降。这是因为眼压升高影响了眼内的屈光系统及视神经传导,对于长期近距离用眼、有青光眼家族史等人群需尤其关注视力变化情况,若发现视力缓慢下降需警惕。比如有研究表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早期可表现为视野缺损,进而影响中心视力。
2.视野缺损:视野是指眼睛向前固定注视时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青光眼患者会出现视野缺失。不同类型青光眼视野缺损表现不同,闭角型青光眼早期多表现为鼻侧视野缺损,随着病情发展,周边视野会逐渐向心性缩小,最终可能仅剩下管状视野甚至完全失明。老年人、高度近视者等属于青光眼高危人群,若发现自己在正常活动中出现视野范围变窄,如走路时感觉周围事物感知不全,需及时就医排查。
二、眼压检测方面
1.眼压测量:眼压是判断青光眼的重要指标之一,正常眼压范围一般在10-21mmHg。可以通过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或压平式眼压计测量等方式获取眼压值。对于有眼胀、头痛等症状,尤其是有青光眼家族史的人,应定期测量眼压。如果眼压多次超过21mmHg,且伴有其他青光眼相关表现,则需高度怀疑青光眼。例如,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时眼压会急剧升高,可高达50mmHg以上。
2.24小时眼压监测:由于眼压在一天内可能有波动,单次眼压测量正常不能完全排除青光眼。所以有时需要进行24小时眼压监测,了解眼压的波动情况。对于一些眼压昼夜波动较大的人群,如夜间眼压明显升高的患者,更需要通过24小时眼压监测来辅助诊断青光眼。
三、眼底检查方面
1.视神经检查:通过眼底镜或眼底照相检查视神经情况,青光眼患者视神经会出现杯盘比增大等改变。正常杯盘比(C/D)一般小于0.3,当C/D大于0.6或双眼C/D差值大于0.2时,要考虑青光眼的可能。对于有青光眼危险因素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等,定期进行眼底视神经检查很有必要,因为这些基础疾病可能增加青光眼的发病风险,而眼底视神经的改变能早期提示青光眼的发生。
2.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检查: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技术可以检查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青光眼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会变薄,通过该检查能更早发现青光眼的病变迹象。尤其是对于那些临床症状不典型,但有青光眼高危因素的人群,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检查能为青光眼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四、房角检查方面
1.房角形态观察:房角是房水排出的重要通道,通过前房角镜检查可以观察房角的开放或关闭情况。根据房角的形态,青光眼可分为闭角型和开角型。闭角型青光眼房角关闭,开角型青光眼房角开放但存在房水引流异常。对于怀疑青光眼的患者,房角检查有助于明确青光眼的类型,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例如,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时房角关闭,而在缓解期可能房角部分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