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的症状和原因是什么
心肌缺血有典型症状如胸痛、心悸,还有不典型症状如呼吸困难、牙痛、上腹部不适;其原因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随年龄等因素致斑块使管腔狭窄,男性绝经前后发病情况与雌激素有关;冠状动脉痉挛,由吸烟、劳累、情绪波动等诱发,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增加风险;还有心肌桥(先天发育致中年后可能出现症状)、血液高凝状态(疾病或服药致血栓阻塞冠脉引发缺血)等原因。
一、心肌缺血的症状
(一)典型症状
1.胸痛:最为常见,多发生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可向左肩、左臂内侧、无名指和小指放射,疼痛性质常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一般持续3-5分钟,诱因多为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饱食、寒冷等,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等硝酸酯类药物可缓解。例如,一项针对大量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研究显示,约70%的患者以胸痛为主要表现。
2.心悸:患者可自觉心跳加快、心律不齐等,这是由于心肌缺血导致心脏节律异常所致。
(二)不典型症状
1.呼吸困难:部分患者可表现为气短、呼吸不畅,尤其在活动后加重,这是因为心肌缺血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导致肺淤血,进而引起呼吸困难。
2.牙痛:少数患者可表现为牙痛,疼痛部位不固定,服用止痛药多无效,需警惕心肌缺血的可能,这是因为心肌缺血产生的疼痛信号可能通过神经传导放射至牙齿部位。
3.上腹部不适:有些患者会出现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类似胃肠道疾病的症状,易被误诊,是由于内脏神经的牵涉痛所致。
二、心肌缺血的原因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1.发病机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肌缺血最常见的原因。随着年龄增长(一般40岁以后发病风险逐渐增加)、高血脂(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影响,脂质成分等沉积在冠状动脉内膜下,逐渐形成粥样斑块,使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导致心肌供血减少。例如,长期高血压患者,血管壁承受压力增大,易损伤血管内皮,促进粥样硬化的形成,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概率比正常血压者高2-3倍。
2.性别因素:男性在绝经前发病率低于女性,绝经后发病率逐渐接近女性,这与雌激素对血管的保护作用有关,雌激素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脂等,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保护作用减弱,发病风险增加。
(二)冠状动脉痉挛
1.诱发因素:某些情况下冠状动脉会发生痉挛,如大量吸烟、过度劳累、情绪剧烈波动等。吸烟时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可刺激血管收缩,导致冠状动脉痉挛,使心肌供血短暂减少。例如,有研究发现,长期大量吸烟者发生冠状动脉痉挛的概率显著高于非吸烟者。
2.生活方式影响:长期熬夜、精神高度紧张的生活方式会增加冠状动脉痉挛的发生风险,因为这些因素可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促使冠状动脉痉挛。
(三)其他原因
1.心肌桥:冠状动脉的某一段走行于心肌内,当心肌收缩时可压迫该段冠状动脉,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心肌桥的发生与先天发育有关,一般在中年以后可能逐渐出现相关症状。
2.血液高凝状态:如患有某些血液系统疾病或长期口服避孕药等,可使血液黏稠度增加,易形成血栓,阻塞冠状动脉,引起心肌缺血。例如,患有抗磷脂综合征的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发生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导致心肌缺血的风险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