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需早期识别与紧急处理,包括立即停止活动呼救、心电监测吸氧;再灌注治疗有PCI和溶栓治疗;药物治疗用抗血小板、抗凝、调脂药物;并发症处理心律失常需除颤等、心力衰竭要药物治疗;急性期后康复需个体化运动康复,不同年龄患者处理有差异。
一、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识别与紧急处理
1.立即停止活动与呼救:患者需立即停止一切活动,原地休息,并尽快拨打急救电话,如我国的120急救电话,尽快将患者转运至具备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因活动耐力下降,更易在活动时突发心肌梗死,应特别注意活动强度的把控。
2.心电监测与吸氧:在转运过程中应持续进行心电监测,密切观察患者心率、心律变化,同时给予吸氧,以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心肌缺氧状况。对于有基础心肺疾病的患者,吸氧可能更为关键,能一定程度上减轻心肌缺血损伤。
二、再灌注治疗
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这是目前开通梗死相关血管的重要手段。对于发病12小时内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应尽快进行PCI。通过球囊扩张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必要时置入支架恢复冠状动脉血流。不同年龄患者在PCI操作中的风险及术后恢复可能存在差异,年轻患者可能恢复相对较快,但仍需密切关注术后并发症。
2.溶栓治疗:对于不具备急诊PCI条件且发病12小时内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可考虑溶栓治疗。通过使用溶栓药物溶解血栓,使冠状动脉再通。但溶栓治疗有一定的出血风险等并发症,在选择时需综合评估患者情况,如年龄较大患者出血风险相对较高,需谨慎权衡。
三、药物治疗
1.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应尽快给予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起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减少血栓进一步形成。不同年龄患者对阿司匹林的耐受性可能不同,儿童一般不使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
2.抗凝药物:根据患者情况使用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等,有助于预防血栓扩展等。在使用抗凝药物时需密切监测凝血功能,特殊人群如孕妇等使用抗凝药物需格外谨慎,因为可能影响母婴安全。
3.调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可稳定斑块等。对于有血脂异常的患者,他汀类药物的使用有助于改善预后,但需注意药物可能对肝脏等器官的影响,在用药过程中需监测相关指标。
四、并发症的处理
1.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易并发各种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室速、室颤等。对于室颤需立即进行电除颤治疗;对于缓慢性心律失常可使用提升心率的药物等。不同年龄患者心律失常的表现及处理方式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心律失常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需及时准确处理。
2.心力衰竭:出现心力衰竭时需根据情况给予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药物治疗。对于老年患者,心力衰竭的处理需更加谨慎,因为老年患者心功能储备差,药物剂量的调整需更加精细,同时要注意患者的液体管理等。
五、康复治疗
1.急性期后康复:在患者病情稳定后,逐步开展康复治疗,包括运动康复等。运动康复需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制定个体化方案,逐渐增加活动量,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年轻患者可能能耐受相对强度较高的康复训练,而老年患者则需从低强度开始,循序渐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