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壁心肌缺血是什么意思
下壁心肌缺血是心脏下壁心肌区域血液供应不足的病理状态,其解剖基础是心脏下壁由右冠状动脉(约90%)或左回旋支(约10%)供血,常见病因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痉挛、血栓形成等,临床表现有胸痛、心悸等,相关检查包括心电图、心肌酶谱等,应对需休息、控制基础病,不同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解剖基础
心脏分为不同的壁面,下壁是其中之一。冠状动脉是给心脏肌肉供血的血管系统,右冠状动脉走行于心脏的右侧面,主要供应心脏的下壁等区域;左回旋支走行于心脏的左侧面,也参与下壁部分区域的血液供应。当冠状动脉发生狭窄、痉挛等病变时,就可能导致下壁心肌的血液供应减少,出现心肌缺血。
二、常见病因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这是最常见的病因。随着年龄增长、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影响,冠状动脉内壁会逐渐形成粥样斑块,导致血管狭窄,进而影响下壁心肌的血液供应。例如,有长期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血管壁受到的压力刺激等因素更容易促使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增加下壁心肌缺血的风险。
2.冠状动脉痉挛:各种诱因可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如寒冷刺激、大量吸烟、过度劳累等情况。比如在寒冷天气中,人体外周血管收缩,可能反射性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导致下壁心肌缺血。
3.血栓形成:冠状动脉内如果形成血栓,会直接阻塞血管,使下壁心肌的血流中断,引发心肌缺血。如患者本身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或者有斑块破裂等情况,都可能导致血栓形成。
三、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
1.临床表现:患者可能出现胸痛,这种胸痛可表现为闷痛、压榨性疼痛等,疼痛可向左肩部、背部等区域放射;也可能出现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对于老年人,由于其痛觉等神经反应可能不如年轻人敏感,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更易被忽视。
2.相关检查
心电图:是常用的检查方法,下壁心肌缺血在心电图上可表现为Ⅱ、Ⅲ、aVF导联ST-T改变,如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等。但心电图检查可能存在假阳性或因患者个体差异表现不典型等情况。
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检查:在发生心肌缺血较长时间后,心肌酶谱等可能会有相应变化,如肌酸激酶同工酶等升高,肌钙蛋白也可能异常,这有助于判断心肌是否发生缺血及缺血的严重程度等情况。
冠状动脉造影:这是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金标准,可以明确冠状动脉是否存在狭窄、阻塞等病变以及病变的具体部位和程度,从而确定是否是下壁心肌缺血以及病因等情况。
四、应对及注意事项
1.一般处理:患者一旦怀疑有下壁心肌缺血,应立即休息,减少心肌耗氧量。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患者,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水平等。
2.特殊人群
老年人:老年人下壁心肌缺血时更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相对减退,病情变化可能更隐匿且进展可能较快。要注意其血压、心率等变化情况,及时就医。
女性:女性下壁心肌缺血时临床表现可能与男性有差异,有时胸痛等症状不典型,更易被漏诊或误诊,所以女性患者出现胸闷等不适时要更细致排查。
有基础病史人群:有冠心病病史、高血压病史等的人群,发生下壁心肌缺血时要遵循原有基础病的相关治疗原则,同时警惕下壁心肌缺血可能诱发基础病的加重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