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带状疱疹病毒
带状疱疹病毒属疱疹病毒科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属,呈球形,核心为双股线性DNA,有蛋白质衣壳和脂质包膜,有特异性表面糖蛋白;通过接触和空气飞沫传播,初次感染后潜伏,免疫力下降时激活引发带状疱疹,有前驱症状、皮肤表现和神经痛等临床表现,对免疫力正常者可留后遗症,对低下者可致严重并发症;可通过接种疫苗和增强免疫力预防控制,如50岁及以上人群可接种疫苗,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增强免疫力。
病毒结构与生物学特性
该病毒呈球形,核心为双股线性DNA,外有蛋白质衣壳和脂质包膜。其病毒颗粒由核衣壳、皮层和包膜组成,核衣壳是20面体对称结构,由162个壳微粒组成。
病毒有特异性的表面糖蛋白,这些糖蛋白在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参与病毒与宿主细胞受体的结合等环节。
感染途径与潜伏期
感染途径: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当人体接触到处于活动期带状疱疹患者的水疱液时,病毒可通过皮肤或黏膜的微小破损处侵入人体。另外,也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例如在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含有病毒的飞沫,健康人吸入后可能被感染。
潜伏期:初次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后,病毒会潜伏在体内。儿童初次感染多引起水痘,之后病毒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内。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例如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力逐渐衰退、患有恶性肿瘤、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情况,潜伏的病毒就会被激活。一般来说,潜伏期可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当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病毒被激活并复制,沿着感觉神经轴索下行至所支配的皮肤区域,引起带状疱疹。
临床表现与危害
临床表现:带状疱疹通常先有前驱症状,如乏力、低热、食欲缺乏等全身症状,随后在身体一侧的皮肤出现潮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继之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神经痛是带状疱疹的重要特征,可在发病前或伴随皮损出现,年龄越大,神经痛越明显。
危害:对于免疫力正常的人群,带状疱疹一般经规范治疗可痊愈,但可能会遗留神经痛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老年人、艾滋病患者等,带状疱疹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例如引发播散性带状疱疹,病毒可播散至全身,累及肺、脑等重要脏器,引起肺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预防与控制
预防接种:目前有带状疱疹疫苗可供接种,例如重组带状疱疹疫苗等。接种疫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降低感染带状疱疹病毒的风险,尤其适合50岁及以上的人群。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恶性肿瘤患者在病情稳定期等情况,也可以考虑接种疫苗来预防带状疱疹。
增强免疫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预防带状疱疹非常重要。均衡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例如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瘦肉、鱼类等;适度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一般成年人每天需要7-8小时的睡眠时间,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身体的自我修复和免疫力的维持;避免过度劳累,长期过度劳累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病毒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