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过缓的原因
心动过缓可由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及其他因素引起。生理性因素如长期体力劳动者静息心率可能低于正常范围;病理性因素包括心血管系统疾病(窦房结病变、房室传导阻滞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高钾血症等)、药物因素(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其他因素有颅内病变可影响神经系统对心脏调节致心动过缓,不同情况有相应症状表现及影响。
一、生理性因素
(一)运动员及长期体力劳动者
长期进行高强度体力活动的人群,如运动员,其心脏功能较强,在静息状态下心率可能低于正常范围,这是因为长期的运动训练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脏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增多,所以不需要太快的心率就能满足机体的血液供应需求,属于生理性的心动过缓,一般无明显不适症状,对健康通常不会造成不良影响。
二、病理性因素
(一)心血管系统疾病
1.窦房结病变:
老年人较为常见,窦房结本身的退行性变可导致其功能减退,如窦房结动脉粥样硬化,使窦房结供血不足,影响其正常的起搏功能,从而引起心动过缓。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黑矇、晕厥等情况。
心肌病患者,如扩张型心肌病,心肌组织发生病变,可能累及窦房结周围组织,影响窦房结的电活动,引发心动过缓。
2.房室传导阻滞:
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炎症,如病毒性心肌炎,炎症累及心脏传导系统,可导致房室传导阻滞,使心房冲动下传心室受阻,引起心动过缓。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临床表现有所不同,轻度房室传导阻滞可能仅有心悸等不适,重度房室传导阻滞可出现阿-斯综合征等严重情况。
心脏手术损伤也可能导致房室传导阻滞,如心脏瓣膜置换术等,手术过程中可能意外损伤传导系统,术后出现心动过缓。
(二)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1.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机体代谢率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从而导致心率减慢。患者除了心动过缓外,还常伴有畏寒、乏力、水肿、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儿童患者如果患有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若未及时治疗,会影响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
2.高钾血症:
血钾浓度升高会抑制心肌的兴奋性和传导性,严重时可导致心动过缓。常见于肾功能不全患者,由于肾脏排钾功能障碍,同时合并摄入钾过多等情况,血钾水平升高。患者可能出现心律失常等表现,严重高钾血症可危及生命。
(三)药物因素
1.β受体阻滞剂:
常用于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如美托洛尔等。这类药物通过阻断β受体,减慢心率。如果使用剂量不当或患者对药物敏感,可能出现心动过缓的情况。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更容易发生因β受体阻滞剂引起的心动过缓。
2.钙通道阻滞剂:
如维拉帕米等,也可能导致心动过缓。其作用机制是抑制心肌细胞的钙内流,减慢房室结的传导速度,从而引起心率减慢。在老年患者或合并有心脏传导系统疾病的患者中,使用钙通道阻滞剂时需密切监测心率。
三、其他因素
(一)颅内病变
颅内肿瘤、脑出血、脑梗死等颅内病变可影响颅内压和神经系统对心脏的调节,导致心动过缓。例如,当颅内压升高时,可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心率减慢。患者除了心动过缓外,还会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颅内病变相关的表现。儿童颅内病变引起心动过缓时,由于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病情变化可能更为迅速,需要及时进行诊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