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脉络膜黑色素瘤
脉络膜黑色素瘤是成人最常见眼内恶性肿瘤,好发于50-60岁人群,男性略高,长期紫外线暴露、有外伤史或眼部其他病变史者风险高;临床表现有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眼压改变及眼底肿物;诊断靠眼底检查、影像学(B超、CT、MRI)和病理检查;治疗分局部(激光、放疗)和手术(眼球摘除术),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重要,需依患者情况定制个性化方案保障健康和生活质量
一、发病情况
年龄与性别:好发于50-60岁人群,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不同年龄人群由于身体机能、眼部结构等差异,患脉络膜黑色素瘤的风险不同,随着年龄增长,眼部细胞发生突变等异常改变的概率可能增加;男性和女性在激素水平、眼部相关基因表达等方面存在差异,可能导致发病率有细微差别。
生活方式:长期暴露于紫外线环境下的人群,患脉络膜黑色素瘤的风险可能升高,因为紫外线可能损伤眼部细胞的DNA等遗传物质,导致细胞发生癌变;有眼部外伤史等特殊生活经历的人群,眼部组织受到损伤后,细胞修复过程中可能出现异常,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病史:有眼部其他病变史,如长期的葡萄膜炎等慢性眼部炎症病史的患者,眼部长期处于炎症刺激状态,可能引发脉络膜黑色素细胞的异常增殖,从而增加患脉络膜黑色素瘤的可能性。
二、临床表现
视力下降:肿瘤生长影响光线在眼内的正常传导及视网膜的功能,不同患者视力下降程度不同,早期可能表现为视物模糊等,随着肿瘤进展,视力下降会逐渐加重。
视野缺损:肿瘤占据脉络膜空间,压迫周围视网膜及视神经等结构,导致相应区域的视野出现缺损,患者可能感觉看东西的范围变小。
眼压改变:肿瘤增大可能影响房水的循环,导致眼压升高或降低,眼压异常可引起眼部胀痛等不适症状。
眼底表现:通过眼底检查可发现眼底有黑色或棕黑色的肿物,肿物形态多样,如结节状等。
三、诊断方法
眼底检查:直接观察眼底脉络膜区域的病变情况,是初步筛查脉络膜黑色素瘤的重要方法,能够发现眼底肿物的位置、形态等特征。
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可以清晰显示肿瘤的形状、大小、内部回声等情况,有助于判断肿瘤的性质。
CT检查:能更精确地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肿瘤的定位等有重要价值。
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力较高,在判断肿瘤的范围及与眼部重要结构的关系方面有优势。
病理检查:是确诊脉络膜黑色素瘤的金标准,通过手术或穿刺获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切片等检查,明确肿瘤的细胞类型、分化程度等。
四、治疗方式
局部治疗:
激光治疗:利用激光的热能等效应破坏肿瘤组织,适用于某些早期较小的肿瘤,但需要根据肿瘤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激光参数等。
放疗:通过放射线照射肿瘤区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对于不能手术或术后辅助治疗等有一定作用。
手术治疗:
眼球摘除术:当肿瘤较大、病情严重,眼球已无保留价值时,可考虑行眼球摘除术,以防止肿瘤进一步转移等。手术对患者的眼部及全身影响需要综合评估,尤其是不同年龄患者,儿童患者在术后的心理及眼部功能替代等方面需要特殊关注,成年人则要考虑术后的生活质量等问题。
脉络膜黑色素瘤的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不同患者需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同时在整个诊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多方面因素,以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