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是什么病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致心肌急剧、暂时缺血缺氧引发的临床综合征,发病多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其症状有特定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及诱发因素,危险因素涉及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基础病史等。诊断靠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监测、冠状动脉造影等。治疗发作时休息,用硝酸酯类药物等,严重者需介入或旁路移植术。预防要控制危险因素、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一、发病机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心绞痛最常见的原因,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部分闭塞时,冠状动脉的血流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心肌缺血缺氧,酸性代谢产物等堆积,刺激心脏内的感觉神经末梢,产生痛觉冲动,经1-5胸交感神经节和相应的脊髓段,传至大脑,产生心绞痛感觉。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疼痛性质: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
持续时间:疼痛出现后常逐步加重,然后在3-5分钟内渐消失,可数天或数星期发作一次,亦可一日内多次发作。
2.诱发因素: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食、寒冷、吸烟、心动过速等可诱发。
三、危险因素
1.年龄与性别: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女性在绝经后发病率增加,可能与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
2.生活方式:长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缺乏运动、肥胖、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患冠心病进而引发心绞痛的风险。
3.病史: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增加心绞痛的发病几率。例如,高血压患者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心脏后负荷加重,心肌耗氧量增加;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脂质代谢紊乱,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四、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静息时心电图约半数患者在正常范围,也可能有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改变或非特异性ST段和T波异常。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可出现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ST段移位,常见反映心内膜下心肌缺血的ST段压低(≥0.1mV),有时出现T波倒置。
2.动态心电图监测:连续记录24小时心电图,可发现心电图ST-T改变和各种心律失常,出现时间可与患者的活动和症状相对照。
3.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以明确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和范围,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五、治疗与预防
1.治疗:发作时应立即休息,一般患者在停止活动后症状即可缓解。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等,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对于有明确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还可能需要进行介入治疗(如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
2.预防: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主张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病者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使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高脂血症患者应调节血脂,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达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适量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合理饮食(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多吃蔬菜水果)、戒烟限酒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