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室传导阻滞是什么
房室传导阻滞是心脏电信号从心房传导至心室受阻滞的病症,分为一度、二度(Ⅰ型、Ⅱ型)、三度。一度多无症状,依原发病治疗;二度Ⅱ型及高度等有症状或心室率慢需起搏器;三度出现症状或心室率过慢需起搏器。诊断靠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监测、心脏电生理检查。
一、分类及特点
1.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延长(成人PR间期>0.20秒),患者多无明显症状,一般主要是在心电图检查时发现,通常与年龄增长、某些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药物影响(如洋地黄等)等因素相关,年龄较大者因心脏传导系统退行性变可能更易出现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有基础心脏病史的人群发病风险相对更高。
2.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又可分为二度Ⅰ型(文氏型)和二度Ⅱ型。二度Ⅰ型表现为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QRS波群脱落,RR间期逐渐缩短;二度Ⅱ型表现为PR间期固定,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患者可能有心悸、乏力等症状,二度Ⅱ型相对更易发展为高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其发生原因同样与心脏疾病、药物等有关,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有心脏基础病者更易出现。
3.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又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此时心房和心室的活动完全分离,P波与QRS波群毫无关系,QRS波群形态取决于阻滞部位,阻滞部位在希氏束及其上方时,QRS波群形态正常,阻滞部位在希氏束下方时,QRS波群形态宽大畸形。患者症状取决于心室率的快慢,可出现乏力、头晕、晕厥、心绞痛、心力衰竭等症状,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常见于冠心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脏手术损伤等情况,各年龄均可发病,有心脏相关基础疾病或经历心脏手术的人群风险较高。
二、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是诊断房室传导阻滞的主要方法,通过心电图可以明确房室传导阻滞的类型,观察PR间期、P波与QRS波群的关系等情况。
2.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对于一些间歇性发作的房室传导阻滞,常规心电图可能无法捕捉到,动态心电图监测可以长时间记录心电图变化,有助于发现间歇性的房室传导阻滞情况,尤其适用于症状发作不频繁但怀疑有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不同年龄人群均可进行该项检查,儿童需在医护人员协助下配合检查。
3.心脏电生理检查:当需要进一步明确房室传导阻滞的部位、评估阻滞的严重程度等时,可进行心脏电生理检查,通过在心脏内放置电极导管,发放电刺激来了解心脏传导系统的功能情况,适用于临床怀疑有复杂房室传导阻滞情况的患者,年龄一般无绝对禁忌,但需根据患者具体身体状况评估。
三、治疗原则
1.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主要是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治疗冠心病、调整可能导致PR间期延长的药物等,一般本身无需特殊治疗,但需定期随访观察阻滞情况是否有变化,不同年龄人群随访频率可根据具体病情而定,有基础病的患者可能需要更密切随访。
2.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二度Ⅰ型如果心室率不太慢且无症状,可定期观察;二度Ⅱ型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若有症状或心室率较慢,需考虑安置起搏器治疗,对于儿童患者,若出现相关症状更需积极评估并考虑合适的治疗方案,因为儿童心脏功能相对较弱,症状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等。
3.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一旦出现症状或心室率过慢,均需安置起搏器治疗,以保证心脏的正常泵血功能,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起搏器的选择和安置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儿童可能需要考虑未来心脏生长发育对起搏器的影响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