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型预激综合征心电图有以下特点:δ波负向,主要出现在右胸导联;QRS波群增宽,时限大于0.12秒;P-R间期缩短,小于0.12秒;ST段呈继发性改变,与δ波方向相反,T波也呈继发性改变,方向与δ波方向相反,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基础病史等因素对各特点有一定影响,但不改变其基本特征
1.δ波特点:δ波是预激综合征心电图的重要特征之一,b型预激综合征时,δ波呈负向,主要出现在V1-V3导联等右胸导联。δ波的出现是由于房室旁道存在,使部分心室肌提前除极,从而形成这种特定形态的波。
从电生理角度看,正常房室传导是通过房室结-希浦系统进行的,而旁道的存在导致心室除极顺序异常,产生负向的δ波。在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的患者b型预激综合征的δ波特点本质上是由心脏电生理结构决定的,一般不会因年龄有本质改变,但儿童由于心脏发育尚不完全,在整体电生理表现上可能与成人有一定差异,但b型预激综合征的δ波负向等特点依然存在。性别方面,男女在b型预激综合征的δ波特点上无明显差异,主要取决于心脏旁道的位置和电生理特性。生活方式方面,一般的生活方式对δ波特点无直接影响,但如果有过度劳累等情况可能影响心脏整体电活动,但不会改变δ波的基本形态特征。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等情况,可能会对δ波特点产生一定干扰,但主要还是基于旁道的电生理基础。
2.QRS波群特点:QRS波群增宽,时限通常大于0.12秒。这是因为心室除极除了正常途径外,还有旁道的参与,导致心室除极时间延长。
在年龄因素上,儿童心脏传导系统相对不成熟,QRS波群增宽的程度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但基本的增宽特点存在。性别对QRS波群增宽程度无显著影响。生活方式中,剧烈运动等可能在短时间内影响心脏电活动,但不会改变QRS波群增宽这一基本特点。有基础病史的患者,若合并心肌病变等,可能会使QRS波群增宽程度有所变化,但核心的增宽特点还是基于预激的病理基础。
3.P-R间期特点:P-R间期缩短,小于0.12秒。这是由于旁道使心房激动提前到达心室,导致P-R间期缩短。
年龄方面,儿童P-R间期缩短的机制与成人相同,但儿童的P-R间期正常范围相对较小,所以对于儿童患者,判断P-R间期缩短更需要结合其年龄对应的正常范围来评估。性别对P-R间期缩短程度无明显影响。生活方式一般不影响P-R间期的基本特点,但如患者有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心脏自主神经功能,间接对P-R间期有一定影响,但不是本质性的。有基础病史的患者,若合并心律失常等情况,可能会干扰P-R间期的判断,但根本原因还是旁道的存在导致P-R间期缩短。
4.ST-T改变特点:ST段呈继发性改变,与δ波方向相反,T波也常呈继发性改变,方向与δ波方向相反。例如,δ波负向时,ST段抬高,T波倒置;反之,δ波正向时,ST段压低,T波直立,但b型预激综合征中δ波负向,所以多表现为ST段抬高,T波倒置。
年龄因素上,儿童的ST-T改变可能在程度和表现上与成人有差异,因为儿童心脏的代偿能力和电生理稳定性与成人不同。性别对ST-T改变的具体表现无显著影响。生活方式中,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加重心脏负担,使ST-T改变更加明显,但这不是ST-T改变的本质原因。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存在心肌缺血等情况,会使ST-T改变更加复杂,但b型预激综合征本身导致的ST-T改变还是基于上述的继发性改变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