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尖瓣反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二尖瓣反流包括瓣叶异常(先天性瓣叶异常、退行性变)和瓣环异常;继发性二尖瓣反流包括左心室扩大(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左心室收缩功能异常、瓣膜交界区异常(风湿性心脏病)、左心房异常(二尖瓣狭窄等致左心房增大牵拉二尖瓣)、其他因素(感染性心内膜炎、结缔组织病)等导致二尖瓣不能正常关闭而出现反流。
一、原发性二尖瓣反流
1.瓣叶异常
先天性瓣叶异常:如先天性二尖瓣裂缺等,这是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二尖瓣结构形成异常所致,在儿童中可能因遗传因素或胚胎发育环境因素影响,导致二尖瓣瓣叶出现结构上的缺陷,使得二尖瓣在关闭时不能完全贴合,从而引起反流。
退行性变:多见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二尖瓣瓣叶发生退行性改变,瓣叶弹性下降、变脆,可能出现瓣叶脱垂等情况,导致二尖瓣反流。其具体机制可能与胶原蛋白代谢异常等有关,随着年龄增加,身体的代谢功能等发生变化,影响了瓣叶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2.瓣环异常
瓣环扩张是原发性二尖瓣反流的常见原因之一。可能与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变化有关,例如一些特发性的瓣环扩张,可能涉及到心脏局部的力学环境改变等因素,使得二尖瓣瓣环的大小和形态发生改变,影响二尖瓣的正常关闭功能,进而引起反流。
二、继发性二尖瓣反流
1.左心室扩大
冠心病:冠心病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引起左心室壁运动异常,进而导致左心室扩大。当左心室扩大时,二尖瓣瓣环也会相应扩大,使得二尖瓣不能正常对合,从而出现反流。例如,大面积心肌梗死患者,梗死区域的心肌失去收缩功能,导致左心室整体结构和功能改变,引发二尖瓣反流。
扩张型心肌病: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遗传、感染、免疫等多种因素有关。患者左心室进行性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减退,二尖瓣瓣环随之扩张,瓣叶不能正常闭合,导致反流发生。其发病过程中,心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异常是关键因素,进而影响到二尖瓣的正常解剖关系和功能。
2.左心室收缩功能异常
除了上述扩张型心肌病等导致左心室收缩功能异常外,其他一些心脏疾病也可能引起。例如,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左心室长期处于压力负荷过重状态,逐渐出现收缩功能减退,进而引起二尖瓣反流。高血压导致左心室后负荷增加,心肌为了克服增高的压力而发生重构,最终影响二尖瓣的关闭功能。
3.瓣膜交界区异常
风湿性心脏病是导致瓣膜交界区异常的常见原因。风湿热导致的炎症反应会累及二尖瓣,引起瓣膜交界区粘连、融合等改变,影响二尖瓣的正常开放和关闭,导致反流。风湿热的免疫反应攻击心脏瓣膜,使瓣膜结构受损,随着病情进展,出现交界区的病理改变,进而引发二尖瓣反流。
4.左心房异常
左心房增大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二尖瓣狭窄患者,由于二尖瓣口狭窄,左心房血液排出受阻,导致左心房压力升高,进而左心房扩大。左心房扩大后,会牵拉二尖瓣,影响二尖瓣的正常对合,导致反流。例如,慢性二尖瓣狭窄患者,随着病情发展,左心房进行性增大,逐渐出现二尖瓣反流。
5.其他因素
感染性心内膜炎: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心内膜,累及二尖瓣时,可导致瓣叶破坏、穿孔等,引起二尖瓣反流。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病时,病原体在瓣膜上滋生,破坏瓣膜的正常结构,使得二尖瓣不能正常关闭,从而出现反流情况。
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病可累及心脏瓣膜,引起二尖瓣反流。结缔组织病的自身免疫反应累及心脏瓣膜组织,导致瓣膜出现炎症、损伤等改变,影响二尖瓣的功能,引发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