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是由于锁骨下动脉或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或闭塞,导致椎动脉血液逆流进入锁骨下动脉,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的综合征。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是由于锁骨下动脉或头臂干的椎动脉起始段发生狭窄或闭塞,导致患侧椎动脉中的血液逆流进入锁骨下动脉,从而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一、病因和病理生理学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主要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大动脉炎、胸廓出口综合征等。此外,创伤、锁骨下动脉内血栓形成等也可能导致本病的发生。
当锁骨下动脉或椎动脉起始段发生狭窄或闭塞时,椎动脉的血液逆流进入锁骨下动脉,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同时,由于虹吸作用,基底动脉的血液也会反向流入椎动脉,进一步加重了椎动脉的供血不足。长期的椎动脉供血不足会导致脑梗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并发症。
二、临床表现
1.缺血症状
患侧上肢无力、麻木、疼痛,常在上肢活动后加重。
患侧上肢发凉、苍白,皮肤变薄、指甲增厚。
患侧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2.椎动脉供血不足症状
头晕、头痛、恶心、呕吐。
视物模糊、复视、耳鸣、听力下降。
吞咽困难、饮水呛咳。
3.其他症状
患侧椎动脉压迫交感神经时,可出现Horner综合征,表现为患侧瞳孔缩小、上睑下垂、面部无汗等。
三、诊断
1.临床症状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如上肢无力、麻木、疼痛、头晕等,怀疑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可能。
2.影像学检查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检测锁骨下动脉和椎动脉的血流情况,判断是否存在狭窄或闭塞。
椎动脉造影:是诊断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金标准,可清晰显示血管狭窄或闭塞的部位和程度。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CT血管成像(CTA):可无创性地显示血管情况,对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四、治疗
1.保守治疗
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戒烟限酒。
药物治疗: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预防血栓形成,稳定斑块。
手术治疗:对于症状严重、药物治疗无效或存在严重狭窄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血管内介入治疗、颈动脉-锁骨下动脉旁路移植术等。
2.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重建椎动脉的正常血流,改善脑供血。手术方法包括:
动脉内膜切除术:通过手术切除锁骨下动脉或椎动脉的斑块,恢复血管通畅。
血管旁路移植术:使用自体静脉或人工血管,将颈动脉与椎动脉连接起来,重建血流。
椎动脉开口重建术:在椎动脉开口处进行扩张或置入支架,恢复椎动脉的通畅。
五、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较为罕见,多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引起。对于儿童患者,应积极寻找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由于儿童的血管壁较薄,手术风险较高,应谨慎选择手术治疗。
2.老年人
老年人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发生率较高,常伴有其他心血管疾病。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可先采用保守治疗;对于症状严重的患者,应积极手术治疗,以预防脑梗死等并发症的发生。
3.女性
女性患者的发病率略低于男性。在治疗方面,男女患者的原则相同,但在手术治疗时,应考虑女性的生理特点,如月经周期等。
总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血管疾病,可导致脑梗死等并发症。对于怀疑或确诊的患者,应及时就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患者应积极控制危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