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与肋间神经痛的区别
文章分别从疼痛特点、病因、心电图表现、影像学检查方面对比了心绞痛和肋间神经痛,心绞痛多为压榨等痛,因冠脉粥样硬化等致心肌供血不足,发作时心电图有ST段等改变,造影等可诊;肋间神经痛为刺痛等,因胸椎病变等,心电图无特异改变,胸X线、CT等可助诊,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差异。
一、疼痛特点
1.心绞痛: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也可伴有烧灼感,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肩部、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疼痛一般持续3-5分钟,诱因常为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食、寒冷等,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不同年龄人群中心绞痛的疼痛特点可能有一定差异,比如老年患者可能疼痛不典型,表现为呼吸困难等;女性心绞痛患者症状有时也与男性不同,可能更易出现不典型疼痛部位。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心绞痛发作可能更频繁且与既往发作有相似性。
2.肋间神经痛:疼痛性质多为刺痛或灼痛,呈沿肋间神经走行的分布,一个或几个肋间部位疼痛,疼痛程度较剧烈,可持续数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疼痛可因咳嗽、深呼吸或打喷嚏而加重,疼痛部位多为单侧的某一个或几个肋间,局部可有压痛,比如在胸椎旁、腋中线等肋间神经走行处按压时可诱发或加重疼痛。不同年龄人群中肋间神经痛的表现类似,但对于儿童,需考虑是否有病毒感染等引起肋间神经受损的情况,比如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累及肋间神经时可出现肋间神经痛。
二、病因
1.心绞痛: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心肌供血不足引起。其他病因还包括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栓塞等。年龄增长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年龄增加,血管壁逐渐出现病变;男性在绝经前发病率低于女性,绝经后发病率逐渐接近女性;长期高脂饮食、高血压、糖尿病等不良生活方式和基础疾病会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增加心绞痛的发病风险。
2.肋间神经痛:常见病因有胸椎病变(如胸椎结核、胸椎损伤等)、胸椎退行性变、肋间神经受压(如肿瘤、异物等压迫肋间神经)、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累及肋间神经)等。对于儿童,病毒感染导致的肋间神经痛较为常见,比如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对于老年人,胸椎退行性变等原因引起肋间神经痛的可能性增加。
三、心电图表现
1.心绞痛:发作时可出现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等改变,发作缓解后部分患者心电图可恢复正常。不同年龄患者在心绞痛发作时的心电图改变可能有一定差异,老年患者可能基础心电图就存在一些异常,如陈旧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等,会影响对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改变的判断;女性患者心电图改变有时也不典型,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
2.肋间神经痛:心电图一般无特异性改变,心电图主要用于排除心脏本身疾病导致的疼痛,与心绞痛的心电图表现有明显区别。
四、影像学检查
1.心绞痛: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心绞痛的金标准,可明确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等情况。超声心动图可观察心室壁运动情况,在心绞痛发作时可能发现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的操作风险和诊断价值需要综合评估,儿童一般较少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老年人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时需注意心肾功能等基础情况。
2.肋间神经痛:胸部X线检查可能发现胸椎病变等情况,如胸椎骨折、胸椎肿瘤等;CT或MRI检查可更清晰地显示胸椎结构、肋间神经受压等情况,有助于明确肋间神经痛的病因。对于儿童,CT或MRI检查需谨慎考虑辐射等因素的影响,一般会优先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检查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