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是房室间传导完全阻断致心房心室活动各自独立,病因有儿童先天性心脏发育异常、成年人冠心病等及不良生活方式,临床表现有症状和体征,可通过心电图等诊断,治疗包括针对病因、药物及起搏器治疗,预后与病因、病情及治疗有关,及时治疗部分预后好,否则可能严重甚至危及生命。
病因
年龄与基础疾病方面:在儿童中,可能与先天性心脏发育异常等因素有关;在成年人中,常见病因包括冠心病(如心肌梗死导致房室结等部位的心肌缺血、坏死)、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等)、心脏手术损伤(如心脏瓣膜手术等可能损伤房室传导系统)、电解质紊乱(如严重高钾血症等)、药物毒性(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过量等)等。例如,冠心病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供血不足,长期可影响房室传导系统的功能,进而引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吸烟、酗酒、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而心血管疾病是导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重要危险因素。比如长期大量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增加冠心病的发病几率,从而间接增加患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可能性。
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患者可能出现心悸、乏力、头晕、晕厥等症状。严重时由于心室率过慢,心输出量明显减少,可导致脑供血不足,出现阿-斯综合征发作,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抽搐等。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患者可能生长发育迟缓等,因为心输出量不足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和生长。
体征表现:听诊时可发现心律规则,心房音和心室音各自独立,第一心音强度不等,有时可闻及大炮音(是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特征性体征之一,是由于心房和心室几乎同时收缩,使第一心音增强)。
诊断方法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重要依据。心电图表现为P波与QRS波群完全无关,P波频率大于QRS波群频率,QRS波群形态取决于阻滞部位,如阻滞位于希氏束分支以上,则QRS波群形态正常;如阻滞位于希氏束分支以下,则QRS波群增宽、畸形。
动态心电图监测:可以长时间连续记录心电图,有助于发现短暂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发作情况,对于一些症状不典型且发作不频繁的患者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治疗原则
针对病因治疗: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治疗冠心病(可通过改善心肌供血等措施)、纠正电解质紊乱等。例如,对于由高钾血症引起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需要采取措施降低血钾水平,如使用降钾药物、进行透析等治疗。
药物治疗:可使用提高心室率的药物,如阿托品等,但药物治疗往往只是临时改善症状,对于永久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通常需要考虑安装心脏起搏器。
心脏起搏器治疗:是治疗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对于有症状的永久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脏起搏器可以通过发放电脉冲,带动心室收缩,维持正常的心率和心输出量。对于儿童患者安装起搏器时,需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合适的起搏器类型和参数,同时要密切关注术后的并发症及儿童的适应情况等。
预后情况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预后与基础病因、病情严重程度及是否及时治疗等因素有关。如果能及时去除病因并进行合理治疗,部分患者预后较好;但如果病因难以去除且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患者可能会反复出现晕厥等严重症状,甚至危及生命。例如,由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如果能在心肌梗死早期及时开通血管恢复心肌供血,部分患者房室传导功能可能恢复;但如果心肌梗死范围大,房室传导系统损伤严重,则预后较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