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小孩是否得心肌炎
心肌炎的诊断涉及病史询问、临床表现观察和辅助检查。多数患儿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前驱症状,不同年龄儿童表现有差异;临床表现包括一般表现和心脏相关表现,轻重程度不同表现不同;辅助检查有血液检查(心肌损伤标志物、炎症指标)、心电图检查(ST-T改变、心律失常)、超声心动图检查(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病原学检查(明确病因),各检查有相应特点和意义。
一、病史询问
1.前驱感染史:多数心肌炎患儿在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前驱症状,如发热、全身倦怠感即所谓“感冒”样症状或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不同年龄儿童前驱感染表现可能有差异,年幼儿童可能更易出现消化道症状为主的表现,这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及感染途径等因素相关。例如肠道病毒感染较为常见,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年幼儿童卫生习惯相对较差,接触被污染物品后易感染肠道病毒进而引发心肌炎相关前驱表现。
二、临床表现观察
1.一般表现:轻型患儿可无明显自觉症状,仅表现为精神稍差、乏力等;中型患儿可能出现面色苍白、多汗、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重型患儿可迅速出现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严重表现,如呼吸急促、口唇发绀、皮肤湿冷、脉搏微弱等。不同年龄儿童对症状的表述能力不同,年幼儿童可能无法准确表达心悸、胸闷等不适,更多表现为哭闹、烦躁不安等异常情绪和行为改变。
2.心脏相关表现:可听到第一心音低钝,有时可出现奔马律,心率可增快或减慢,心律不齐等。例如病毒性心肌炎时,心肌受损可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和收缩功能,从而出现上述心脏听诊的异常表现。同时,部分患儿可能出现心前区疼痛,年幼儿童表述可能不清晰,表现为用手搔抓胸部等异常动作。
三、辅助检查
1.血液检查
心肌损伤标志物: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cTnI或cTnT)升高是心肌损伤的重要指标。CK-MB在心肌损伤后3-6小时开始升高,24小时达到高峰,3-4天恢复正常;cTnI或cTnT特异性更高,发病后3-4小时即可升高,11-24小时达到高峰,可持续数天至2-3周。不同年龄儿童的正常参考值范围可能略有差异,需要结合儿童的实际年龄等情况进行判断。
炎症指标:血常规可发现白细胞计数可升高,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等炎症指标可升高,提示体内存在炎症反应,多与病毒感染等病因相关。
2.心电图检查:可出现ST-T改变,如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等;各种心律失常,如早搏、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等。不同类型的心肌炎心电图表现可能不同,例如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可能出现多种心律失常,这与心肌细胞受损导致电生理活动异常有关。而且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正常心电图范围有别,例如婴幼儿的心率范围与年长儿不同,在分析心电图时需充分考虑年龄因素对心率等指标的影响。
3.超声心动图检查:可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如心肌厚度、运动情况,心室腔大小,射血分数等。心肌炎患儿可能出现心肌运动弥漫性减弱、心室腔扩大、射血分数降低等改变。例如病毒性心肌炎时,心肌受损可导致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通过超声心动图可直观观察到这些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变化,而且对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有重要价值。
4.病原学检查:可进行病毒学检查,如咽拭子、粪便、血液等标本中病毒分离、病毒核酸检测等,有助于明确病因。例如通过粪便病毒核酸检测可发现是否存在肠道病毒感染等情况,从而为心肌炎的病因诊断提供依据。不同病原感染引起的心肌炎在临床表现和预后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差异,所以病原学检查对于精准判断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