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是皮肤黏膜接触外界物质后发生的炎症反应,病因分外源性(刺激性或过敏性物质,主要为Ⅳ型超敏反应)和内源性(较少见),临床表现有急性(接触部位边界清楚红斑等伴症状)、亚慢性(迁延后表现),诊断依接触史和表现,可斑贴试验,需与湿疹、丹毒鉴别,治疗包括一般(停接触、冲洗等)和药物(按期选药,重时口服抗组胺或抗生素),特殊人群如儿童(皮肤嫩、选温和药、注意衣物)、孕妇(用药慎、咨询医生)、老年人(皮肤屏障差、保湿、选药观察)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外源性因素:主要是接触了刺激性物质或过敏性物质。刺激性物质如强酸、强碱等化学物质,任何人接触后都可能发病;过敏性物质则多为致敏原,如某些植物(漆树等)、化妆品、金属饰品(镍等)等,仅少数具有过敏体质的人接触后才会发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是Ⅳ型超敏反应,当致敏原首次进入机体后,会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淋巴细胞,当再次接触相同致敏原时,致敏淋巴细胞被激活,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引起炎症反应。
内源性因素:一些内在的疾病状态可能影响皮肤对刺激的反应,但相对外源性因素来说较为少见,比如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异常等情况可能间接影响接触性皮炎的发生发展,但不是主要的发病原因。
二、临床表现
急性接触性皮炎:起病较急,在接触部位可出现边界清楚的红斑,红斑上可有丘疹和丘疱疹,严重时可出现水疱甚至大疱,水疱破裂后可形成糜烂、渗出,若继发感染则可出现脓疱。患者常自觉瘙痒、灼热或胀痛感。例如,接触强酸后,皮肤迅速出现红斑、水疱,伴有剧烈疼痛。
亚急性和慢性接触性皮炎:由急性接触性皮炎迁延不愈发展而来,表现为接触部位皮肤轻度红斑、丘疹,境界不清楚,可伴有少量鳞屑。慢性者则表现为皮肤粗糙、肥厚、苔藓样变。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根据接触史、典型的临床表现来诊断。详细询问患者发病前接触过的物质,结合接触部位的皮疹特点,一般不难诊断。必要时可进行斑贴试验,用于检测患者是否对某种物质过敏,斑贴试验是将可疑致敏物质贴敷于患者皮肤,通过观察皮肤反应来判断是否过敏。
鉴别诊断:需与急性湿疹相鉴别,急性湿疹无明确的接触史,皮疹多为多形性,对称分布,境界不清,瘙痒剧烈;还需与丹毒相鉴别,丹毒为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炎症,常有全身症状,如发热等,局部红肿更明显,境界清楚,一般无接触史。
四、治疗
一般治疗:首先要立即停止接触致敏或刺激物质,用大量清水冲洗接触部位。避免搔抓、热水烫洗等刺激。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轻重选择药物,如外用药物,急性期无渗液时可选用炉甘石洗剂,有渗液时可用3%硼酸溶液湿敷;亚急性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霜剂;慢性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尿素软膏等。对于病情较严重的患者,可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若合并感染,可使用抗生素。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皮肤较为娇嫩,接触性皮炎时更应注意避免接触可能的致敏或刺激物质。在选择外用药物时要谨慎,尽量选择温和、刺激性小的药物。如果是婴幼儿接触性皮炎,家长要特别注意患儿的衣物材质,选择纯棉、宽松的衣物,减少对皮肤的摩擦刺激。
孕妇:孕妇患接触性皮炎时,用药需格外谨慎。外用药物的选择要权衡利弊,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在使用任何药物前都应咨询医生,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同时,要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减少接触性皮炎的发作。
老年人:老年人皮肤屏障功能减退,更容易发生接触性皮炎。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皮肤的保湿,选择温和的洗护用品。对于接触性皮炎的治疗,要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要注意排查可能的接触过敏原,如家中的环境因素、穿着的衣物材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