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怎么治疗
针对相关病症的治疗包含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再灌注治疗、并发症处理及康复治疗。一般治疗包括卧床休息监测与吸氧;药物治疗有抗血小板、抗凝、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ACEI或ARB类药物等;再灌注治疗分介入和溶栓;并发症处理针对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康复治疗包含运动康复和生活方式调整,各环节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如年龄、合并症等合理实施。
吸氧:有呼吸困难和血氧饱和度降低的患者给予吸氧,改善心肌缺氧状况。对于合并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吸氧时需注意氧流量的调整,避免过高氧浓度对其呼吸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是常用药物,起始剂量可给予150-300mg嚼服,之后改为75-100mg每日维持。氯吡格雷也是重要药物,负荷剂量300-600mg,然后75mg每日维持。对于年龄较大或有出血风险的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时需权衡出血与缺血的风险,密切观察是否有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
抗凝治疗:常用药物有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等。低分子肝素无需监测凝血功能,使用相对方便,但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调整剂量。抗凝治疗过程中要定期评估出血风险,老年患者肾功能减退,更要关注药物对肾功能的影响及出血情况。
硝酸酯类药物:可扩张冠状动脉,缓解心绞痛症状。如硝酸甘油,可舌下含服或静脉滴注,但要注意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对于合并严重高血压或严重心动过缓的患者,使用硝酸酯类药物需谨慎,密切监测血压和心率变化。
β受体阻滞剂:无禁忌证时应早期使用,如美托洛尔等。可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预后。但对于心率较慢(<60次/分)或有严重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需慎用。老年患者使用时要注意起始剂量不宜过大,逐渐调整至合适剂量,并密切观察心率和血压变化。
ACEI或ARB类药物:能改善心肌重构,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但对于双侧肾动脉狭窄、严重肾功能不全(血肌酐>265μmol/L)或高钾血症(血钾>5.5mmol/L)的患者禁用。老年患者使用时要注意监测肾功能和血钾水平,从小剂量开始逐渐滴定。
再灌注治疗
介入治疗:对于有适应证的患者,应尽早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一般在症状发作12小时内,若有严重心绞痛、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情况可适当缩短时间。介入治疗可以直接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恢复心肌再灌注。对于老年患者,要评估其身体耐受能力和合并症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
溶栓治疗:在不具备PCI条件的医院,若患者发病12小时内,可考虑溶栓治疗。常用药物有尿激酶、瑞替普酶等。但溶栓治疗有出血风险,对于有脑出血病史、近期有重大手术或创伤史等患者不宜使用。年龄较大的患者溶栓出血风险相对更高,需谨慎评估。
并发症的处理
心律失常:如出现室性早搏可使用胺碘酮等药物;对于室速、室颤等严重心律失常需立即进行电除颤等处理。老年患者心律失常表现可能不典型,要密切通过心电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
心力衰竭:使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等治疗,如呋塞米、硝酸甘油等。对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要注意药物的剂量调整,避免过度利尿导致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同时关注液体出入量平衡。
心源性休克:积极补充血容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等,必要时进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等治疗。老年心源性休克患者预后较差,要加强监护和综合治疗。
康复治疗
运动康复:病情稳定后可逐渐进行运动康复,从低强度开始,如步行等,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但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力和病情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避免过度运动加重心脏负担。
生活方式调整: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合理饮食,避免高盐、高脂、高糖饮食,保持心情舒畅等。老年患者更要注重长期的生活方式管理,以促进康复和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