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桥是怎么回事
心肌桥是先天性冠状动脉发育异常,部分冠状动脉走行于心肌内形成心肌桥,其发病机制是心脏收缩时心肌桥挤压冠状动脉致狭窄影响供血,舒张时恢复;流行病学特点是一般人群发生率有差异,男性可能更高,不良生活方式及有相关病史人群风险增加;临床表现有无症状和有症状之分;诊断方法包括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治疗原则是无症状者定期随访并控制危险因素,有症状者用药物治疗,严重者考虑手术,儿童和女性患者有其特殊情况需特殊关注与处理。
1.发病机制
冠状动脉的心肌桥部分,在心脏收缩时会受到心肌的挤压,导致冠状动脉狭窄,影响心肌的血液供应;而心脏舒张时,挤压解除,冠状动脉血流恢复正常。不同患者心肌桥对冠状动脉血流的影响程度不同,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而部分患者可能因心肌桥处的冠状动脉狭窄引发心肌缺血等相关临床表现。
2.流行病学特点
心肌桥在一般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15%-85%,不同研究因纳入人群等因素略有差异。男性相对女性可能有更高的检出率,这可能与男性的心血管系统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特点等有关。从生活方式角度看,有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心肌桥相关临床症状可能更易显现,因为这些因素会加重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或影响心肌的供血状况。对于有冠心病家族史等病史的人群,心肌桥的存在可能会增加心肌缺血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3.临床表现
无症状:很多心肌桥患者没有任何临床表现,只是在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时偶然发现。
有症状:当心肌桥导致冠状动脉狭窄较明显时,患者可能出现心绞痛症状,表现为发作性的胸痛,疼痛可放射至心前区、左肩、左臂等部位,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等,一般持续数分钟,可因劳累、情绪激动等因素诱发;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如早搏等,严重时可能出现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但相对较为少见。
4.诊断方法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心肌桥的金标准。在冠状动脉造影时,可以发现冠状动脉某一段在心脏收缩期出现狭窄,舒张期狭窄消失的“挤奶征”表现。
血管内超声(IVUS):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心肌桥处冠状动脉的管壁结构、狭窄程度等情况,有助于更精细地诊断心肌桥及评估其对冠状动脉血流的影响程度。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A):也可以用于心肌桥的初步筛查,通过重建冠状动脉图像,观察心肌桥的位置、范围等,但对于心肌桥的诊断准确性相对冠状动脉造影稍逊一筹。
5.治疗原则
无症状的心肌桥: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但需要定期随访,关注病情变化,同时积极控制相关心血管危险因素,如戒烟、控制血压、血脂等,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有症状的心肌桥:治疗目的是缓解心肌缺血症状,预防并发症。常用的治疗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这类药物可以减慢心率,延长心脏舒张期,从而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灌注,缓解心肌缺血;钙离子拮抗剂,如地尔硫卓等,也可以通过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心肌收缩力等作用来缓解心肌缺血症状。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严重心肌桥患者,可能需要考虑进行手术治疗,如心肌桥松解术等,但手术有一定的风险,需要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对于儿童心肌桥患者,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心肌桥的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且儿童用药需要更加谨慎。一般来说,无症状的儿童心肌桥多以随访观察为主,密切关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心肌桥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有症状的儿童心肌桥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根据具体病情权衡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的利弊,同时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和药物耐受性等因素。女性心肌桥患者在妊娠期等特殊生理时期,由于身体的生理变化,心肌桥相关症状可能会发生变化,需要加强监测和管理,在治疗用药上要更加谨慎,避免使用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