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衰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致心室充盈和(或)射血功能受损,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有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器官组织灌注不足等表现,主要有呼吸困难、乏力、液体潴留等症状;病因包括基础心血管疾病及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其他因素;分类按部位分左心、右心、全心衰竭,按发展速度分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病理生理机制有代偿机制的Frank-Starling机制、神经体液机制,还有导致心衰进展的重构机制,了解其相关内容对诊治预防心衰很重要。
病因
基础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长期可引起心肌重构,进而发展为心衰;高血压性心脏病是因为长期血压升高,左心室后负荷增加,导致左心室肥厚、扩张,最终引发心衰;心肌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扩张型心肌病以心室扩大和收缩功能减退为特征,是导致心衰的常见原因之一。
其他因素:年龄方面,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结构和功能逐渐退化,发生心衰的风险增加;性别上,某些基础疾病的发生可能存在性别差异,进而影响心衰的发生,例如女性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冠心病的发病特点与男性不同,也可能对心衰的发生有一定影响;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酗酒、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心衰的发病风险,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酗酒可直接损害心肌细胞;病史方面,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糖尿病病史等人群,由于基础疾病的影响,心功能更容易逐渐受损发展为心衰。
分类
按心衰发生的部位分类
左心衰竭:主要表现为肺循环淤血,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如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这是因为左心室射血功能减退,左心房压力升高,肺静脉回流受阻,肺淤血,影响气体交换所致。
右心衰竭:主要表现为体循环淤血,常见症状有腹胀、食欲缺乏、下肢水肿等。右心室收缩功能减退,体循环静脉回流受阻,导致体循环淤血,出现相应脏器淤血的表现。
全心衰竭:左心衰竭发展至一定程度,必然导致右心衰竭,此时患者同时存在左心衰竭和右心衰竭的表现。
按心衰的发展速度分类
急性心力衰竭:起病急骤,病情严重,患者可出现急性肺水肿等表现,常因急性心肌梗死、急性瓣膜反流等原因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突然严重受损,心排血量急剧降低,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肺淤血。
慢性心力衰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患者可逐渐出现乏力、呼吸困难、水肿等表现,是大多数心衰患者的表现形式,往往由各种基础心血管疾病逐渐进展而来。
病理生理机制
代偿机制
Frank-Starling机制:增加心脏的前负荷,使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加,从而增加心排血量。当心室充盈压升高时,心肌纤维被拉长,根据Frank-Starling定律,在一定范围内,心肌纤维初长度增加,收缩力增强,心排血量增加。但如果前负荷过度增加,反而会使心功能降低。
神经体液机制:交感神经系统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交感神经系统激活时,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等,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外周血管收缩,以维持血压和组织灌注,但长期激活会加重心肌损伤和重构。RAAS激活时,血管紧张素Ⅱ等物质增多,可导致血管收缩,水钠潴留,加重心脏负荷,同时促进心肌细胞肥大、纤维化等重构过程。
重构机制:心肌重构是心衰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长期的心脏负荷过重等因素可导致心肌细胞、细胞外基质、胶原纤维网等发生一系列变化,心肌细胞肥大、凋亡,间质纤维化等,进一步损害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形成恶性循环,促使心衰不断进展。
总之,心衰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了解其定义、病因、分类和病理生理机制等对于心衰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