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心绞痛有典型和不典型症状,典型症状为发作性胸痛及相关特点,不典型可表现为其他部位疼痛易误诊;治疗分发作时和缓解期,发作时需休息和用硝酸酯类药物,缓解期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抗血小板、β受体阻滞剂等)、血运重建治疗,不同特殊人群治疗有注意事项。
一、心绞痛的症状
1.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发作性胸痛,疼痛部位多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疼痛性质常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急、过度兴奋等)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动过速等亦可诱发。疼痛出现后常逐步加重,然后在3-5分钟内逐渐消失,可数天或数周发作一次,亦可一日内多次发作。
年龄因素:老年患者可能对疼痛的感知不如年轻患者敏锐,症状可能不典型,需更细致观察其他伴随表现。
性别因素:女性心绞痛发作时可能更容易出现不典型症状,如背痛、恶心、呕吐等,易被忽视。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心绞痛发作时症状可能更明显且发作频率可能更高。
病史:有冠心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心绞痛发作时症状可能更符合典型表现,但也可能因病情进展而出现症状变化。
2.不典型症状:部分患者症状不典型,可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牙痛、颈部紧缩感等,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例如有的患者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易被当作胃病来诊治,从而延误心绞痛的治疗。
二、心绞痛的治疗方法
1.发作时的治疗
休息:发作时立刻休息,一般患者在停止活动后症状即可缓解。
药物治疗:可选用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能在1-2分钟内起效,缓解心绞痛症状。
2.缓解期的治疗
一般治疗: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低脂低盐饮食、适当运动(根据自身情况,如年龄较大者可选择散步等轻度运动)、控制体重等。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降低心肌梗死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可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减少心肌耗氧量,从而缓解心绞痛。
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等,具有调脂稳定斑块的作用,可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几率。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如依那普利、氯沙坦等,可改善心肌重构,降低心血管死亡率。
血运重建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通过导管技术开通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血流。适用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冠状动脉病变适合介入治疗的患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适用于多支冠状动脉严重病变、左主干病变等情况,通过移植血管绕过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段,改善心肌血供。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心绞痛患者在治疗时需更加关注药物的相互作用以及肝肾功能情况,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在选择药物时要谨慎,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女性患者:女性心绞痛患者在治疗中除了考虑常规的治疗方案外,要注意激素水平等因素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在使用某些药物时,需考虑其对女性特殊生理周期等的影响,并且要加强心理关怀,因为女性可能在心理方面对疾病有不同的反应。
儿童患者:儿童心绞痛极为罕见,若出现疑似心绞痛症状,需首先排查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等罕见疾病,治疗上需谨慎选择药物,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纠正可能的先天性结构异常等,严格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有基础病史患者:对于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心绞痛患者,在治疗时要注意血糖的控制,因为高血糖会加重心血管病变。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等时,要关注出血风险与血糖控制之间的平衡;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要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避免血压过高或过低对心绞痛病情产生不利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