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绞痛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致心肌急剧、暂时缺血缺氧的临床综合征,发病机制多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临床表现有典型及不稳定型等不同症状表现且受多因素影响,诊断方法包括心电图、负荷试验、冠状动脉造影等,治疗分发作时和缓解期,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一、发病机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心绞痛最常见的原因,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时,心肌的血液供应减少。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等情况下,心肌耗氧量增加,而狭窄或阻塞的冠状动脉不能相应增加供血,从而引起心肌缺血缺氧,产生心绞痛。此外,冠状动脉痉挛、主动脉瓣病变、肥厚型心肌病等也可能导致心绞痛发生。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典型的心绞痛常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也可有烧灼感,可放射至心前区、左上肢内侧、颈部、下颌等部位,一般持续3-5分钟。部分患者可伴有出汗、恶心、呕吐等症状。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作频率、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可能会逐渐加重,疼痛时间可超过20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有效缓解。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人群心绞痛表现可能有差异。老年人血管弹性差,动脉粥样硬化更常见,心绞痛发作时症状可能不典型,如仅表现为胸闷、气短等。而中青年患者如果有明确诱因,心绞痛症状相对较典型。
性别因素:绝经前女性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冠心病发生率低于男性,但绝经后女性冠心病发生率上升,心绞痛表现与男性类似。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从而增加心绞痛发生的可能性。例如,长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高脂饮食可导致血脂升高,沉积在血管壁上,引起血管狭窄。
病史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进而引发心绞痛。高血压会增加心脏后负荷,使心肌耗氧量增加;糖尿病会影响血管内皮功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展。
三、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静息时心电图可能正常,发作时可出现ST段压低、T波倒置等缺血性改变。动态心电图监测可记录到发作时的心电图变化。
2.负荷试验:包括运动负荷试验和药物负荷试验,通过增加心肌耗氧量来诱发心肌缺血,观察心电图变化以协助诊断。
3.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以明确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和范围,对于心绞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四、治疗原则
1.发作时的治疗:立即休息,一般患者在停止活动后症状即可缓解。可选用硝酸甘油舌下含服,迅速缓解心绞痛症状。
2.缓解期的治疗:
药物治疗:使用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异山梨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降低心肌耗氧量;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解除冠状动脉痉挛,改善心肌供血。
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饮食,控制体重,适量运动,保持心情舒畅等。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可考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以改善心肌供血。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使用硝酸酯类药物时要注意监测血压,避免低血压发生。同时,老年人病情变化较快,一旦出现心绞痛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
2.儿童:儿童心绞痛较为罕见,多与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等有关。如果儿童出现胸痛等类似心绞痛的症状,要高度重视,及时进行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因为儿童病情可能进展迅速,需要特别谨慎处理。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发生心绞痛时,用药需非常谨慎,因为一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如尽量通过休息、调整生活方式等非药物方法缓解症状,必要时再考虑安全的药物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