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肺腺癌
肺腺癌是常见非小细胞肺癌,起源于支气管黏膜上皮、多在肺周边;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有关;病理特征有不同形态学表现和分化程度;临床表现早期多无明显症状、中晚期有咳嗽等多种症状及转移相关症状;诊断靠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治疗有手术、化疗、放疗、靶向、免疫等方式;预后与分期、分化、治疗等相关,早期及时手术预后较好,中晚期综合治疗可改善症状、延长生存时间。
一、发病因素
年龄与性别: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在性别方面,女性相对较多见,不过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女性的激素水平、生活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例如,有研究发现女性体内的一些激素状态可能对肺腺癌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影响,但具体关联还需进一步深入探究。
生活方式:吸烟是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肺腺癌也不例外,虽然其与吸烟的相关性可能不如小细胞肺癌那么紧密,但长期吸烟的人群患肺腺癌的风险仍然明显高于不吸烟人群。此外,长期暴露于空气污染、职业致癌因素(如石棉、氡气、砷等)环境中,也会增加患肺腺癌的风险。比如在一些石棉加工厂工作的人群,由于长期接触石棉粉尘,患肺腺癌的几率会显著升高。
病史:有肺部慢性疾病史,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核等,可能会增加肺腺癌的发病风险。这是因为肺部长期的炎症刺激等因素,可能会导致肺部细胞的异常增殖和恶变。
二、病理特征
肺腺癌的癌细胞通常具有不同的形态学表现,在显微镜下观察,癌细胞可以呈腺管样结构、乳头状结构等。其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可分为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分化程度不同,肿瘤的生长速度、侵袭能力和预后等也有所不同。高分化的肺腺癌相对生长较慢,侵袭性相对较低;低分化的肺腺癌则生长较快,侵袭性强,预后相对较差。
三、临床表现
早期症状:早期肺腺癌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往往是在体检行胸部影像学检查时发现,如胸部X线或CT检查发现肺部有占位性病变。
中晚期症状:随着肿瘤的进展,可能会出现咳嗽、咳痰,痰中带血,呼吸困难,胸痛,体重减轻等症状。如果肿瘤发生转移,还会出现相应转移部位的症状,如转移到骨会引起骨痛;转移到脑会引起头痛、呕吐、偏瘫等神经系统症状。
四、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胸部CT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以发现肺部的占位性病变,了解病变的大小、形态、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通过增强CT还可以进一步判断病变的血供情况,有助于鉴别肿瘤的性质。
病理学检查:是确诊肺腺癌的金标准。可以通过痰细胞学检查、支气管镜活检、经皮肺穿刺活检、胸腔积液细胞学检查等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细胞类型和肿瘤的分化程度等。
五、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对于早期肺腺癌,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通过手术将肿瘤组织完整切除,有可能达到治愈的目的。手术方式包括肺叶切除术、肺段切除术等,具体手术方式需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等情况来决定。
化疗:常用于中晚期肺腺癌的治疗,或者作为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杀死肿瘤细胞,控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放疗:可以局部杀灭肿瘤细胞,对于缓解肿瘤引起的症状,如疼痛、呼吸困难等有一定作用,也可用于术后辅助治疗等。
靶向治疗:对于有特定基因突变的肺腺癌患者,靶向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靶向药物可以特异性地作用于肿瘤细胞的靶点,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相对化疗来说,副作用可能相对较小,但需要进行基因检测来选择合适的靶向药物。
免疫治疗:近年来免疫治疗在肺腺癌的治疗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为肺腺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六、预后情况
肺腺癌的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如肿瘤的分期、分化程度、治疗方式等。早期肺腺癌如果能够及时手术切除,预后相对较好,部分患者可以长期生存;中晚期肺腺癌的预后则相对较差,但通过综合治疗,也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