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度房室传导阻滞是怎么回事
1度房室传导阻滞是房室传导阻滞较轻类型,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延长,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人群,生理性因素如运动员等可能出现,病理性因素包括多种心脏及全身性疾病,多数无症状,靠心电图诊断,针对病因治疗,生理性无症状者定期随访,单纯生理性预后好,病理性预后依原发病而定,特殊人群预后各有特点。
1.定义与基本情况
1度房室传导阻滞是房室传导阻滞的一种较轻类型,是指房室间的传导时间延长,但每个心房冲动仍能传入心室。心电图主要表现为PR间期延长,成人PR间期(心率在正常范围时)超过0.20秒(老年人PR间期超过0.21秒)。它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人群,不同年龄、性别及不同生活方式人群中均可出现,比如健康人群在进行体检时可能偶然发现,有基础心脏疾病的人群也可能因病情发展出现。
2.病因
生理性因素:部分健康人可能出现1度房室传导阻滞,比如运动员等长期运动训练的人群,由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可导致房室传导时间延长,出现PR间期轻度延长,但一般不超过0.22秒,通常无明显症状,也不需要特殊治疗,定期随访观察即可。
病理性因素:多种心脏疾病可引起1度房室传导阻滞,如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影响心脏传导系统功能;心肌病,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病变,像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可导致心肌结构和功能改变,进而影响房室传导;心肌炎,病毒等感染引起心肌炎症,累及房室传导系统;另外,一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波及心脏传导系统引发1度房室传导阻滞,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可影响心脏的电生理活动。
3.临床表现
多数1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往往是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进行心电图检查时被发现。当合并其他心律失常或基础心脏疾病加重时,可能会出现原发病相关的症状,比如合并冠心病时可能出现胸痛、胸闷等心肌缺血的表现;合并心力衰竭时可能出现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
4.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心电图检查来确诊。心电图上清晰显示PR间期延长超过正常范围即可明确诊断。同时,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以及其他相关检查,如心脏超声、血液生化检查等,以明确导致1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病因,比如心脏超声可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血液生化检查能了解甲状腺功能等情况。
5.治疗与管理
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由病理性因素引起的1度房室传导阻滞,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例如,冠心病患者需要改善心肌供血,可通过药物治疗(如使用硝酸酯类药物等)、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心肌炎患者需要进行抗病毒、营养心肌等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则需要补充甲状腺激素进行替代治疗。
随访观察:对于生理性因素导致的1度房室传导阻滞且无症状的患者,一般不需要特殊药物治疗,但需要定期进行心电图等检查,密切观察PR间期变化以及病情进展情况。比如健康人群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心电图复查,了解心脏传导情况。对于有症状或原发病需要关注的患者,随访频率可能会根据病情调整。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病情变化可能相对隐匿,更需要密切随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处理;儿童患者则需要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关注心脏传导功能的变化,因为儿童心脏处于发育阶段,一些情况可能随年龄增长而变化。
6.预后情况
一般来说,单纯的1度房室传导阻滞如果是生理性因素引起且无症状,预后通常较好,对生活质量和寿命影响不大。但如果是由严重的病理性因素引起,预后则取决于原发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比如冠心病患者如果能及时有效治疗,病情控制稳定,1度房室传导阻滞可能不会进一步恶化;但如果原发病控制不佳,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更严重的心律失常等并发症,预后相对较差。特殊人群中,老年人身体各器官功能衰退,对疾病的耐受能力下降,预后相对可能较中青年人群稍差;儿童患者如果原发病能得到良好控制,随着生长发育,部分情况可能会改善,但也需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