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和治疗
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包括依据病史与症状(发病前有病毒感染前驱症状,随后出现相关表现,体格检查有相应体征)、实验室检查(血清学检查有心肌损伤及炎症指标变化、病毒学相关指标,心电图有ST-T改变和心律失常,心脏磁共振成像可发现心肌改变)、心内膜心肌活检(为“金标准”但有创);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休息、吸氧)、药物治疗(针对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免疫调节治疗)、抗病毒治疗(早期可能用但疗效存争议)、其他治疗(病情严重时用机械辅助循环等支持治疗)
一、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
1.病史与症状
发病前1-3周多有病毒感染前驱症状,如发热、全身倦怠感等感冒样症状或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随后可出现心悸、胸痛、呼吸困难、水肿,甚至晕厥、猝死。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更易出现乏力、精神差等表现,女性在相同病毒感染下可能因自身免疫等因素影响病情发展。生活方式方面,有过度劳累等情况可能影响身体对病毒感染的抵抗,增加发病风险。有明确病毒感染病史的人群需高度警惕。
体格检查可发现与发热程度不平行的心动过速、各种心律失常,可听到第三心音或杂音,或有颈静脉怒张、肺部啰音、肝大等心力衰竭体征。
2.实验室检查
血清学检查:急性期血清肌钙蛋白(cTnI或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增高,血清肌红蛋白增高,反映心肌细胞损伤。血沉可增快,C反应蛋白可升高,提示体内有炎症反应。病毒学检查方面,发病后3周内,间隔2周的两次血清柯萨奇病毒等心肌病毒中和抗体滴度呈4倍或以上增高,或一次抗体效价≥1:640,特异性IgM≥1:320,外周血白细胞分离出肠道病毒或其他病毒,这些都有助于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原学诊断。不同年龄人群的正常参考值可能有差异,在分析检查结果时需考虑。
心电图检查:可出现ST-T改变,包括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各种心律失常,如室性期前收缩、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对诊断和病情评估有重要意义。
心脏磁共振成像(CMR):是诊断病毒性心肌炎的重要影像学方法,可发现心肌水肿、心肌坏死等改变,有助于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不同年龄患者进行CMR检查时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检查参数等。
3.心内膜心肌活检(EMB):是诊断病毒性心肌炎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可发现心肌组织内有淋巴细胞浸润等心肌炎的病理改变,但由于取材部位等因素,存在一定假阴性率,在考虑进行时需充分评估风险与收益,尤其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需谨慎操作。
二、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
1.一般治疗
休息:患者需充分休息,避免劳累,这对于心肌的恢复至关重要。尤其是儿童,保证充足的休息有利于心脏功能的恢复,不同年龄儿童休息的时间和方式需根据病情合理安排,一般急性期需卧床休息,待症状改善、心电图等检查好转后逐渐增加活动量。
吸氧:对于有呼吸困难等症状的患者,可给予吸氧,改善机体缺氧状态,不同年龄患者吸氧的流量等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如儿童可能需要低流量吸氧等。
2.药物治疗
针对心力衰竭的治疗:可使用利尿剂等药物减轻心脏负荷,但需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不良反应,尤其对于儿童,要严格根据体重等计算药物剂量。
针对心律失常的治疗:对于严重心律失常,可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但需谨慎选择,避免药物的致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不同年龄患者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时需充分考虑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免疫调节治疗:部分患者可使用免疫调节剂,如干扰素等,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评估使用的必要性和安全性。
3.抗病毒治疗:发病早期可能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等,但疗效存在争议,需根据病毒类型等合理选择,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要充分考虑药物对生长发育等的影响。
4.其他治疗: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机械辅助循环等支持治疗,如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但这是在非常严重情况下的抢救措施,需严格掌握指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