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停搏是窦房结一段时间不产生冲动致心脏暂时停跳的心律失常,不同年龄均可发生。紧急处理包括现场心肺复苏和呼叫急救系统,后续需经心电图等检查,针对病因治疗,严重时可能需起搏器治疗,不同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及有基础病史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窦性停搏的定义与基本认识
窦性停搏是指窦房结在一段时间内不能产生冲动,导致心脏暂时停跳的一种心律失常情况。其发生机制主要与窦房结本身的病变、迷走神经张力增高、药物等因素有关。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生,年龄因素可能影响其基础心脏功能和对心律失常的耐受程度,比如老年人基础心脏功能相对较弱,发生窦性停搏时可能面临更严重的后果。
二、窦性停搏的紧急处理措施
1.现场初步处理:当发现患者发生窦性停搏出现意识丧失等情况时,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按压部位为两乳头连线中点,按压频率至少100-120次/分钟,按压深度至少5cm。这是因为心脏停搏会导致重要脏器供血中断,及时心肺复苏可维持部分血液循环,为后续医疗干预争取时间。对于儿童患者,心肺复苏的按压方式和频率等需按照儿科标准进行,儿童按压频率同样为100-120次/分钟,但按压深度相对较浅,约为胸廓前后径的1/3。
2.呼叫急救医疗系统:在进行初步处理的同时,应迅速呼叫急救人员,让专业医疗团队尽快到达现场进行进一步救治。
三、后续医疗评估与治疗
1.心电图等检查:患者被送至医院后,首先要进行心电图检查以明确窦性停搏的具体情况,同时可能还会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心脏超声等检查,以全面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状态。动态心电图监测可以长时间记录心脏电活动,有助于发现间歇性的窦性停搏情况。心脏超声可以查看心脏各腔室的大小、心肌运动等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心脏结构性病变导致的窦性停搏。
2.针对病因治疗
药物因素:如果是因药物引起的窦性停搏,如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等,医生会根据情况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例如,若患者正在使用可能导致窦性停搏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医生会权衡继续用药的风险和受益,决定是否调整用药方案。
基础疾病治疗:若是由冠心病、心肌病等基础心脏疾病导致的窦性停搏,会针对相应的基础疾病进行治疗。比如冠心病患者可能需要改善心肌供血,可使用扩张冠状动脉的药物等;心肌病患者则根据具体类型进行相应的治疗,如针对扩张型心肌病可能需要改善心肌重构等治疗。对于有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因素的患者,医生会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降低迷走神经张力。
3.起搏器治疗:当窦性停搏导致严重症状,如频繁晕厥、黑矇等,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能需要植入心脏起搏器。心脏起搏器可以代替窦房结发放冲动,维持心脏的正常跳动节律。不同年龄的患者植入起搏器的考虑和术后管理等会有所不同,例如儿童患者植入起搏器后需要密切关注起搏器的功能以及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等,要确保起搏器能够良好地适应儿童的身体变化和活动需求。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发生窦性停搏时,由于其身体各器官功能衰退,对心律失常的耐受能力差,更易出现重要脏器供血不足的严重后果。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注意药物的选择和不良反应,因为老年人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性与年轻人不同。同时,要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
2.儿童:儿童发生窦性停搏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需要格外重视。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在检查和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尽量减轻其恐惧心理。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充分评估起搏器治疗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确保治疗的获益大于风险。
3.有基础病史人群:对于本身就有心脏基础疾病的人群,如已经确诊冠心病、心肌病等的患者,发生窦性停搏后要更加积极地配合治疗,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治疗和随访,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等可能加重心脏负担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