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最常见并发症有心房颤动,其因左房压力升高等致电活动紊乱,可减心输出量、致血栓;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由左房血入左室受阻等致,会现呼吸困难等症状;有急性肺水肿,因剧烈活动等致肺静脉压骤升,起病急骤;有血栓栓塞,左房扩大血流淤滞致血栓,脱落后栓塞全身;有感染性心内膜炎,因瓣膜病变血流动力学改变致细菌定植,可现发热等症状。
心房颤动
发生机制:二尖瓣狭窄时,左心房压力升高,导致左心房扩大,心肌细胞纤维化等病理改变,从而引发心房电活动紊乱,易出现心房颤动。据相关研究统计,在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中,约有40%-60%会发生心房颤动,且随着病情进展,发生心房颤动的比例有逐渐升高的趋势。
影响及应对:心房颤动会使心输出量减少,对于患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的患者,心输出量本来就因二尖瓣狭窄而减少,心房颤动会进一步加重心功能不全。同时,心房颤动时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血液在心房内淤滞,容易形成血栓,尤其是左心耳部位,一旦血栓脱落,可导致体循环动脉栓塞,如脑栓塞等,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对于年龄较大、有长期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病史的患者,更易受到心房颤动的不良影响,需要密切关注心律变化,必要时进行心律转复等治疗。
充血性心力衰竭
发生机制:二尖瓣狭窄导致左心房血液流入左心室受阻,左心房压力升高,进而肺静脉压力升高,肺淤血,随着病情发展,右心室也会因肺循环阻力增加而受累,最终导致全心衰竭。在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中,充血性心力衰竭是较为常见的严重并发症,约有半数以上的患者会在病程中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
影响及应对:充血性心力衰竭会使患者出现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活动耐力。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表现可能有所差异,老年患者可能症状不典型,更容易被忽视。对于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病史的患者,需要注意避免感染、过度劳累等诱因,以减少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一旦发生,需要进行抗心力衰竭治疗等综合处理。
急性肺水肿
发生机制:在二尖瓣狭窄患者中,当出现剧烈体力活动、情绪激动、感染等诱因时,可导致肺静脉压力急剧升高,肺泡和间质内液体迅速增多,从而发生急性肺水肿。这是二尖瓣狭窄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起病急骤。
影响及应对:急性肺水肿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痰等症状,若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对于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病史的患者,尤其是年轻患者,在遇到上述诱因时需高度警惕急性肺水肿的发生。一旦发生,应立即采取端坐位、吸氧等急救措施,并及时送往医院进行治疗。
血栓栓塞
发生机制:二尖瓣狭窄时左心房扩大、血流淤滞,容易形成血栓,尤其是左心耳是血栓好发部位。血栓脱落后可随血液循环栓塞到全身各个部位,常见的有脑栓塞、肠系膜动脉栓塞、肾动脉栓塞等。在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中,血栓栓塞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影响及应对:不同部位的血栓栓塞会导致相应的临床表现,如脑栓塞可引起偏瘫、失语等,肠系膜动脉栓塞可引起剧烈腹痛等。对于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的患者,无论是否合并心房颤动,都需要注意血栓栓塞的风险。尤其是老年患者,血管弹性较差,血栓栓塞的后果可能更为严重。需要根据患者情况评估血栓风险,必要时给予抗凝治疗等预防措施。
感染性心内膜炎
发生机制: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由于瓣膜病变,血流动力学改变,容易使细菌等病原体在瓣膜部位定植,引发感染性心内膜炎。尤其是在进行口腔操作、泌尿系统操作等有创操作时,更容易诱发感染性心内膜炎。
影响及应对:感染性心内膜炎会导致患者出现发热、心脏杂音改变、贫血等症状,严重时可引起心力衰竭、瓣膜穿孔等并发症。对于患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的患者,要注意保持口腔、皮肤等部位的清洁卫生,避免不必要的有创操作,若出现发热等可疑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表现,需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