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高度近视(度数>600度)可致失明,其相关眼部并发症有视网膜脱离(眼轴长致视网膜薄弱易裂脱)、黄斑病变(脉络膜-视网膜萎缩致多种病变)、青光眼(眼内结构改变致眼压异常损视神经);降低致盲风险可定期眼部检查(不同年龄段频率不同)、注意用眼卫生(避免长时近用、防护眼部)、控制近视进展(青少年可戴角膜塑形镜、增户外活动)
一、高度近视相关的眼部并发症及致盲风险
1.视网膜脱离
高度近视患者的眼轴会明显延长,视网膜变得相对薄弱。据相关研究,高度近视是视网膜脱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正常眼轴长度一般在24mm左右,而高度近视患者眼轴可延长至26mm以上甚至更长。延长的眼轴会对视网膜产生牵拉,使视网膜容易出现裂孔,进而导致视网膜脱离。一旦发生视网膜脱离,若不及时治疗,会严重影响视力,甚至导致失明。例如,有临床数据显示,在视网膜脱离的患者中,相当一部分是高度近视患者。
从年龄因素来看,不同年龄段的高度近视患者发生视网膜脱离的风险有所不同。青少年时期就患有高度近视的人群,随着年龄增长,眼轴持续发育,视网膜脱离的风险会逐渐增加;而中老年高度近视患者,由于眼部结构的退变等因素,也面临较高的视网膜脱离风险。
2.黄斑病变
高度近视性黄斑病变是高度近视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主要包括漆裂纹样病变、黄斑出血、黄斑劈裂等。高度近视导致眼内的脉络膜-视网膜萎缩,黄斑区受到影响。研究表明,高度近视患者中黄斑病变的发生率较高。例如,长期跟踪观察发现,部分高度近视患者在40岁以后黄斑病变的发生率明显上升。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用眼过度、眼部受到外伤等情况会加重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风险。对于高度近视患者,若长期从事近距离用眼强度大的工作,如长时间看电脑、手机等,会进一步增加黄斑区的负担,加速黄斑病变的进展。
3.青光眼
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的情况也较为常见。高度近视患者的眼内结构发生改变,可能影响房水的正常循环,导致眼压异常。有研究指出,高度近视患者发生开角型青光眼的几率比正常人高。眼压升高会损害视神经,若得不到及时控制,会导致视野缺损,最终失明。
病史方面,有高度近视家族史的人群,自身患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的风险相对更高。同时,患有高度近视且既往有眼部外伤史、眼部炎症史等的患者,青光眼的发病风险也会增加。
二、降低高度近视致盲风险的措施
1.定期眼部检查
高度近视患者应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包括散瞳验光、眼底检查等。一般建议每半年至一年进行一次全面的眼部检查。通过眼底检查可以早期发现视网膜裂孔、黄斑病变等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例如,通过眼底镜检查可以清晰观察视网膜的形态,对于早期发现视网膜裂孔等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年龄段的高度近视患者检查频率可适当调整。青少年高度近视患者由于眼轴仍在发育,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眼部检查;中老年高度近视患者除了常规的眼底等检查外,还应加强对眼压等指标的监测。
2.注意用眼卫生
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例如,连续用眼30-40分钟后,应休息10-15分钟,可以向远处眺望或做眼保健操。高度近视患者要控制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使用电子设备时保持合适的距离和亮度。
注意眼部的防护,避免眼部受到外伤。在进行一些可能导致眼部受伤的活动时,如剧烈运动等,应佩戴合适的防护眼镜,以减少眼部外伤的风险,从而降低因外伤导致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的可能。
3.控制近视进展
对于青少年高度近视患者,可以考虑采取一些控制近视进展的措施,如佩戴角膜塑形镜等。角膜塑形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眼轴的增长,从而降低高度近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但需要在正规医疗机构,由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和验配。
从生活方式角度,保证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也有助于控制近视进展。研究表明,每天户外活动2小时以上的青少年,近视进展的速度相对较慢。所以,高度近视患者尤其是青少年患者应增加户外活动时间,让眼睛得到充分的放松和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