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区别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致心肌短暂缺血缺氧的可逆性临床综合征,发病因冠脉粥样硬化致供血不能满足需氧,疼痛有特点且伴胸闷心悸等,心电图发作时缺血改变、缓解后可正常,标志物一般正常,发作时休息、用硝酸酯类等治疗并控危险因素;心肌梗死是冠脉血流骤减致心肌严重持久缺血坏死的不可逆病理过程,多因斑块破裂血栓阻塞血管,疼痛更剧烈持久、伴全身及并发症症状,心电图急性期有特征改变且动态演变,标志物升高,需早期再灌注及抗栓调脂等治疗并处理并发症,不同年龄人群症状、治疗等有差异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1.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当心肌需氧量增加时,冠状动脉供血不能相应增加,从而引发心肌缺血缺氧,产生胸痛等症状。例如,在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使心肌耗氧量增加的情况下容易发作,属于可逆性心肌缺血。
2.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血流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出现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最终导致心肌坏死。多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完全阻塞血管所致,心肌缺血坏死为不可逆的病理过程。
二、症状表现
1.心绞痛
疼痛特点:疼痛部位多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上肢内侧等部位,疼痛性质常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症状可能有一定差异,如老年患者可能症状不典型,女性心绞痛患者疼痛部位可能更不典型,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高脂饮食等可能增加心绞痛发作风险,有冠心病病史者更易出现。
伴随症状:可能伴有胸闷、心悸等症状,但一般无心肌坏死相关的全身症状,如发热等。
2.心肌梗死
疼痛特点:疼痛程度更剧烈,持续时间更长,可达数小时甚至数天,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多不能缓解。疼痛部位与心绞痛类似,但程度更重,范围更广。
伴随症状:常伴有大汗淋漓、恶心、呕吐、发热等全身症状,还可能出现心律失常、低血压、休克等并发症表现,对不同年龄人群影响不同,老年人心肌梗死症状可能更不典型,易被忽视,女性心肌梗死在症状表现上也可能与男性有差异,生活方式不健康及有心血管疾病高危病史者发生心肌梗死风险更高。
三、心电图及心肌标志物改变
1.心电图
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可出现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等缺血性改变,但发作缓解后心电图可恢复正常。不同年龄患者心电图表现可能因基础心脏状况不同而有差异,如年轻患者基础心脏病变少,心电图改变可能相对更具特异性,而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心脏病变影响心电图表现。
心肌梗死:急性期心电图有特征性改变,如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出现病理性Q波、T波倒置等,且动态演变明显,随着病情发展心电图改变会有相应变化过程。
2.心肌标志物
心绞痛:心肌标志物一般正常或仅有轻微变化,因为心肌未发生坏死。
心肌梗死: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升高,如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等明显升高,这是诊断心肌梗死的重要依据之一,不同年龄患者心肌标志物升高的时间及幅度可能受肾功能等因素影响,老年人肾功能减退可能影响标志物的清除,导致检测结果出现一定变化。
四、治疗原则
1.心绞痛
发作时应立即休息,可使用硝酸酯类药物缓解症状,如硝酸甘油等,同时需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如戒烟限酒、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可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等长期治疗,改善预后。不同年龄患者在药物选择上需考虑药物对各年龄段的适应性,如儿童一般不涉及心绞痛的常规药物治疗,老年人用药需更谨慎评估肝肾功能等情况。
2.心肌梗死
强调早期再灌注治疗,包括溶栓治疗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等,以恢复冠状动脉血流,挽救濒死心肌,同时使用抗血小板、抗凝、调脂等药物治疗,还需处理并发症,如心律失常、休克等。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心肌梗死患者,要加强护理,注意维持内环境稳定,儿童一般极少发生心肌梗死,若有相关情况需进行极特殊的评估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