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外伤性白内障
外伤性白内障由眼球顿挫伤、穿通伤、爆炸伤等外伤因素引起,发病机制包括机械性损伤和化学损伤;临床表现有视力下降、眼前阴影遮挡等,儿童患者易致弱视,眼部检查可见晶状体混浊;诊断靠详细病史采集和眼部检查,需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先天性白内障鉴别;治疗主要是手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手术时机,儿童患者手术需更谨慎并注重术后视功能训练。
一、发病机制
1.机械性损伤
顿挫伤时,外力作用于眼球,可使晶状体纤维发生水肿、断裂等改变。例如,当眼部受到拳击等钝性外力打击后,晶状体受到震荡,其内部结构受损,导致晶状体蛋白变性,逐渐出现混浊。穿通伤则会直接使晶状体囊膜破裂,房水进入晶状体,引起晶状体代谢紊乱,从而引发混浊。爆炸伤造成的外伤往往更为复杂,多种机械力共同作用,更容易导致晶状体严重损伤而出现混浊。
2.化学损伤
一些化学物质接触眼部也可导致外伤性白内障。例如,酸碱等化学物质溅入眼内,会直接损伤晶状体,使晶状体蛋白质发生变性、凝固等变化,进而形成混浊。不同性质的化学物质对晶状体的损伤机制有所不同,强酸可使蛋白质变性凝固,强碱则可能引起晶状体组织的皂化反应等,最终导致晶状体混浊。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患者可能会出现视力下降的情况,视力下降的程度与晶状体混浊的部位和范围有关。如果混浊发生在晶状体中央区域,视力下降往往比较明显;而混浊在周边区域时,早期视力可能影响不大。部分患者可能会感觉到眼前有阴影遮挡等不适。
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晶状体相对较为脆弱,且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外伤性白内障可能会对其视觉发育产生影响,导致弱视等问题。比如,儿童眼部受到外伤后出现白内障,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可能会阻碍光线正常进入眼内刺激视网膜,影响视网膜的正常发育,进而引发弱视。
2.眼部检查体征
通过裂隙灯检查可以发现晶状体不同程度的混浊。在顿挫伤引起的外伤性白内障中,可能会看到晶状体囊膜有轻度的损伤痕迹,晶状体皮质出现点状或片状混浊;穿通伤导致的外伤性白内障则可见晶状体囊膜有明显的破裂口,混浊的晶状体皮质可能会溢出到前房等部位。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详细的病史采集是关键,需要了解患者眼部外伤的情况,包括外伤的性质(顿挫伤、穿通伤等)、外伤发生的时间等。结合眼部检查,如视力检查、裂隙灯检查等可以明确诊断。视力检查可以确定视力下降的程度,裂隙灯检查能直接观察晶状体的混浊情况,从而确诊外伤性白内障。
对于儿童患者,除了眼部的常规检查外,还需要关注其视觉发育情况,如进行视觉诱发电位等检查,以评估视网膜和视路的功能,因为外伤性白内障对儿童视觉发育的影响需要全面评估。
2.鉴别诊断
需要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相鉴别。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多见于老年人,其发病是与年龄相关的晶状体退行性改变,一般没有明确的外伤史。而外伤性白内障有明确的眼部外伤史,通过病史询问和眼部检查可以区分。还需要与先天性白内障相鉴别,先天性白内障是出生时或出生后第一年内发生的晶状体混浊,多与遗传等因素有关,没有外伤史,而外伤性白内障有外伤诱因。
四、治疗
1.手术治疗
当外伤性白内障影响视力时,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即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于不同类型的外伤性白内障,手术时机的选择有所不同。如果是单纯的顿挫伤引起的晶状体混浊,可根据患者视力情况和晶状体混浊程度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如果是穿通伤导致的外伤性白内障,需要在控制眼内炎症等情况稳定后尽早进行手术,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在儿童外伤性白内障的手术治疗中,需要更加谨慎地考虑手术时机和人工晶状体的选择。由于儿童处于视觉发育关键期,手术应尽可能早进行,但要确保手术安全,并且选择适合儿童生长发育的人工晶状体,同时术后需要密切随访,进行视功能训练等,以促进视觉发育。
总之,外伤性白内障是由外伤引起的晶状体混浊,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及治疗都有其特点,在临床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准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尤其是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要充分考虑其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