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得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发病原因多样,一是雌激素长期刺激,内源性如多囊卵巢综合征、分泌雌激素的卵巢肿瘤,外源性如长期单一雌激素的激素替代治疗;二是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使雌激素水平相对升高,高血压、糖尿病存在内分泌及代谢紊乱,三者并存称“子宫内膜癌三联征”;三是遗传因素,约5%10%与遗传相关,如林奇综合征;四是初潮过早、绝经延迟、不孕不育、长期服他莫昔芬等。特殊人群需注意,绝经后女性警惕雌激素相对过高,定期妇科检查;有家族遗传病史女性应基因检测,必要时预防性子宫切除;肥胖女性积极控制体重,关注妇科健康。
一、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原因
1.雌激素长期刺激
内源性雌激素:无排卵性疾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因排卵异常,持续分泌雌激素而无孕激素对抗,使子宫内膜长期处于增生状态,增加癌变风险。有研究显示,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患子宫内膜癌风险较正常人高310倍。此外,分泌雌激素的卵巢肿瘤,如颗粒细胞瘤、卵泡膜细胞瘤,也会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引发子宫内膜病变。
外源性雌激素:长期使用单一雌激素的激素替代治疗,若未合理添加孕激素拮抗,会使子宫内膜过度增生,增加癌变几率。一项针对绝经后女性的研究表明,单纯使用雌激素进行替代治疗5年以上,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增加1020倍。
2.肥胖、高血压、糖尿病
肥胖:脂肪组织可将肾上腺分泌的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肥胖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较高。同时,肥胖导致的高胰岛素血症会抑制肝脏合成性激素结合球蛋白,使游离雌激素增多,刺激子宫内膜增生。有数据表明,肥胖女性患子宫内膜癌风险是正常体重女性的24倍。
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常伴有内分泌及代谢紊乱,与子宫内膜癌发病可能存在关联。研究发现,约30%50%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伴有高血压。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导致高胰岛素血症,促进子宫内膜增生。相关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患子宫内膜癌风险比正常人高23倍。此三种疾病并存于同一患者时,被称为“子宫内膜癌三联征”,进一步增加发病风险。
3.遗传因素
约5%10%的子宫内膜癌与遗传相关。最常见的是林奇综合征,由错配修复基因(如MLH1、MSH2、MSH6、PMS2)突变引起,患者不仅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高,还易患结直肠癌、卵巢癌等其他恶性肿瘤。携带林奇综合征相关基因突变的女性,70岁前患子宫内膜癌风险约为40%60%。
4.其他因素
初潮过早、绝经延迟:初潮过早(<12岁)或绝经延迟(>55岁),使女性月经周期延长,子宫内膜受雌激素刺激时间增加,发病风险上升。研究表明,初潮年龄每提前1年,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增加10%;绝经年龄每推迟1年,发病风险增加3%。
不孕不育:无排卵性不孕患者,因缺乏孕激素拮抗雌激素作用,子宫内膜长期增生易癌变。长期不孕还可能与内分泌失调等因素共同作用,增加发病风险。有统计显示,不孕女性患子宫内膜癌风险是有生育史女性的23倍。
长期服用他莫昔芬:他莫昔芬是一种抗雌激素药物,但在子宫内膜具有弱雌激素样作用,长期使用可使子宫内膜增生,增加癌变风险。服用他莫昔芬5年以上,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增加23倍。
二、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绝经后女性
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但仍需警惕因肥胖、长期使用雌激素替代治疗等因素导致的雌激素相对过高。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包括妇科超声、子宫内膜活检等,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因绝经后女性雌激素刺激内膜增生表现可能不典型,更需重视检查。
2.有家族遗传病史女性
若家族中有林奇综合征或其他遗传性子宫内膜癌相关病史,应进行基因检测,评估发病风险。对于携带相关基因突变女性,建议从3035岁开始,每年进行妇科检查及子宫内膜活检,必要时考虑预防性子宫切除术。这是因为此类女性发病风险高,早期筛查和干预能有效降低患病及死亡风险。
3.肥胖女性
肥胖女性应积极控制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和规律运动,减少体内脂肪含量,降低雌激素水平。定期体检关注妇科健康,特别是关注子宫内膜厚度变化。因肥胖女性患子宫内膜癌风险高,体重控制对预防疾病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