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该怎么办
心律失常需先进行初步评估,包括观察症状和做心电图检查;一般处理原则为去除诱因和治疗基础疾病;不同类型心律失常有不同应对方式,如窦性心动过速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应对,心房颤动要控制心率和抗凝治疗,室性早搏分无器质性和有器质性心脏病情况处理;特殊人群心律失常有注意事项,儿童要关注先天性心脏病和病毒性心肌炎相关心律失常,老年要考虑多器官功能和跌倒风险;还需进行自我监测和定期随访。
一、心律失常的初步评估
1.症状观察:心律失常可能表现为心悸、胸闷、头晕、黑矇甚至晕厥等。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出现哭闹不安、拒食等;老年人群可能更易出现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对于有基础心血管病史的人群,心律失常可能加重原有病情相关表现,如冠心病患者可能使胸痛症状加重。
2.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可记录心脏电活动,明确心律失常的类型,如窦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室性早搏等不同类型的心电图特征各有不同。
二、心律失常的一般处理原则
1.去除诱因:对于因劳累、情绪激动、饮酒、喝咖啡等诱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应尽量避免这些诱因。比如情绪激动的人群应学会调节情绪,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方式放松;有饮酒习惯导致心律失常的人群应限制饮酒量。
2.基础疾病治疗:如果心律失常是由基础疾病引起,如冠心病、心肌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以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心律失常为例,控制甲状腺功能亢进后,心律失常可能得到改善。
三、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的应对(以常见类型为例)
1.窦性心动过速
病因及应对:生理性窦性心动过速可能由运动、焦虑等引起,一般休息、平复情绪后可缓解;病理性窦性心动过速可能由发热、贫血、心力衰竭等引起,需针对病因治疗,如控制感染治疗发热、纠正贫血治疗贫血等。
2.心房颤动
心率控制:对于心室率较快的心房颤动患者,可使用药物等控制心室率,但需考虑年龄因素,老年患者在药物选择上需更谨慎,避免选用可能导致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
抗凝治疗:根据患者的CHADS-VASc评分等评估血栓栓塞风险,来决定是否进行抗凝治疗,如评分较高的患者需进行规范抗凝,以降低脑卒中风险,同时要注意不同年龄、肾功能等因素对抗凝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的影响。
3.室性早搏
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如果患者无器质性心脏病,偶发室性早搏通常无需特殊药物治疗,注意休息、避免诱因即可;对于症状明显的患者可考虑使用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但需权衡药物不良反应与症状缓解的关系。
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需积极治疗基础心脏病,同时根据病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等,但要注意药物对心功能等的影响,老年患者和有基础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时更需密切监测。
四、特殊人群心律失常的注意事项
1.儿童心律失常
先天性心脏病相关心律失常:对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出现的心律失常,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根据患儿年龄、心脏畸形程度等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优先考虑对患儿生长发育影响小的治疗方式,非必要不急于进行有创性操作。
病毒性心肌炎相关心律失常:儿童病毒性心肌炎常可引起心律失常,要注意休息,加强支持治疗,密切观察心率、心律变化,及时发现严重心律失常并进行相应处理。
2.老年心律失常
多器官功能衰退影响: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心律失常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各器官功能,药物选择要避免加重肝肾功能损害等,如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经肝肾功能代谢,需根据肝肾功能调整剂量或选择合适药物。
跌倒风险防范:老年心律失常患者出现头晕等症状时易发生跌倒,需加强护理,如保持环境安全,地面无障碍物等,同时在治疗心律失常时考虑药物对头晕等症状的影响。
五、心律失常的监测与随访
1.自我监测:患者可学习自我监测脉搏等,记录心律失常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诱发因素等,便于就医时提供详细信息。
2.定期随访: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和病情,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访,复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检查,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对于安装心脏起搏器等的患者,要定期随访检查起搏器功能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