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定是不是心绞痛
心绞痛有典型症状及不同人群不典型表现,常由体力劳动、情绪激动等诱发,辅助检查包括心电图、心脏负荷试验、冠状动脉造影等,需与心脏神经症、急性心肌梗死等疾病鉴别,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相关表现及鉴别有差异,生活方式不健康等人群需关注相关情况。
一、症状表现方面
心绞痛的典型症状为发作性胸痛,多位于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发作时,患者往往被迫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一般持续3~5分钟,可数天或数周发作一次,亦可一日内多次发作。
不同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比如老年患者可能症状不典型,疼痛部位不明确,或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等;女性心绞痛患者症状有时也不典型,可能以乏力、呼吸困难等为主要表现。有冠心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更需关注胸痛情况,而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吸烟、酗酒、高脂饮食等人群,发生心绞痛的风险较高,出现胸痛等症状时需警惕。
二、诱发因素方面
心绞痛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急、过度兴奋等)所诱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动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比如进行快走、爬楼梯等体力活动时,心肌耗氧量增加,若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就易诱发心绞痛;在寒冷环境中,血管收缩,也可能导致心肌缺血引发心绞痛。对于有冠心病等病史的人群,在面对这些诱发因素时更应格外注意,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则需尽量避免这些诱发因素以降低心绞痛发作风险。
三、辅助检查方面
1.心电图检查:静息时心电图约半数患者在正常范围,也可能有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改变或非特异性ST段和T波异常。心绞痛发作时可出现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ST段移位,典型表现为面向缺血区的导联ST段压低≥0.1mV,T波低平或倒置,但发作缓解后恢复。动态心电图监测可连续记录24~48小时心电图,能发现ST-T改变和各种心律失常,有助于心绞痛的诊断。
2.心脏负荷试验
运动负荷试验:运动可增加心脏负荷以激发心肌缺血,常用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运动中出现典型心绞痛,心电图有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mV(J点后60~80ms)持续2分钟为阳性标准。
药物负荷试验:对于不能运动的患者,可采用药物负荷试验,如双嘧达莫、腺苷等,通过药物引起冠状动脉扩张,观察心电图变化来判断是否存在心肌缺血。
3.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直接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和范围等。若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具有诊断意义,≥70%~75%会严重影响心肌供血。对于有典型心绞痛症状,而无创检查不能确诊的患者,可考虑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若存在心绞痛相关表现,冠状动脉造影的适应证和评估可能略有不同,但总体是为了明确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生活方式不健康及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在考虑进一步明确诊断时,冠状动脉造影是重要手段。
四、与其他疾病鉴别方面
1.心脏神经症:患者常诉胸痛,但为短暂(几秒钟)的刺痛或持久(几小时)的隐痛,症状多在疲劳之后出现,而不在疲劳的当时,做轻度活动反觉舒适,有时可耐受较重的体力活动而不发生胸痛或胸闷。含服硝酸甘油无效或在10多分钟后才缓解,常伴有心悸、疲乏及其他神经衰弱症状。
2.急性心肌梗死:疼痛程度更剧烈,持续时间更长,可达数小时或更长,可伴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休克,心电图有特征性和动态性改变,心肌坏死标记物升高,如肌钙蛋白等明显升高,而心绞痛疼痛程度较轻,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30分钟,心肌坏死标记物正常或轻度升高。
3.其他疾病:还需与反流性食管炎等食管疾病、肋间神经痛等鉴别。反流性食管炎可引起胸骨后疼痛,疼痛与进食有关,可通过胃镜等检查鉴别;肋间神经痛疼痛沿神经走行,局部有压痛等特点,与心绞痛不同。在鉴别过程中,需综合患者的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等多方面信息,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可能表现出不同的鉴别特点,比如老年女性患者可能多种疾病共存,鉴别时需更全面细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