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激素因素(雌激素长期刺激、孕激素缺乏)、遗传因素(林奇综合征、家族性子宫内膜癌)、疾病因素(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生活方式因素(长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饮食、运动缺乏、吸烟),针对老年女性、有家族遗传史女性以及患有糖尿病等疾病的女性这些特殊人群,也给出了相应的预防和筛查建议,如定期检查、基因检测、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等。
一、激素因素
1.雌激素长期刺激: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持续刺激子宫内膜,会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内源性雌激素增高的情况,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因排卵异常,卵巢持续分泌雌激素,子宫内膜长期受雌激素作用,缺乏孕激素对抗,可导致子宫内膜增生甚至癌变;肥胖女性体内脂肪组织可将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使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增加患病几率。外源性雌激素的使用,比如长期单纯使用雌激素进行激素替代治疗,而未合理添加孕激素,会使子宫内膜癌发生风险上升。
2.孕激素缺乏:正常情况下,孕激素可对抗雌激素对子宫内膜的刺激,使增生的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然后脱落。当孕激素缺乏时,子宫内膜长期处于增生状态,容易发生癌变。例如排卵障碍性疾病患者,如卵巢早衰、高泌乳素血症等,因排卵异常,孕激素分泌不足,子宫内膜受雌激素持续作用,患癌风险增加。
二、遗传因素
1.林奇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错配修复基因(MMR)突变引起。携带林奇综合征相关基因突变的人群,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显著增加,终身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可达20%60%。这类患者通常发病年龄较早,且多为子宫内膜样腺癌。
2.家族性子宫内膜癌:部分患者有子宫内膜癌家族聚集现象,虽然可能不存在明确的遗传综合征,但家族遗传因素在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有一级亲属患子宫内膜癌的女性,其发病风险是普通人群的23倍。
三、疾病因素
1.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可刺激子宫内膜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比正常人高23倍。
2.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往往存在内分泌代谢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同时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可能导致子宫内膜癌的发生风险增加。高血压患者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比正常人高1.52倍。
3.肥胖:肥胖是子宫内膜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脂肪组织是雌激素的重要来源,肥胖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较高,且脂肪细胞还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体重指数(BMI)大于30的女性,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是正常体重女性的3倍以上。
四、生活方式因素
1.饮食:长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饮食可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高脂肪饮食可促进雌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而低纤维饮食可导致肠道蠕动减慢,使体内雌激素等有害物质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增加其重吸收,从而升高体内雌激素水平。
2.运动缺乏:缺乏运动可导致身体代谢减慢,脂肪堆积,进而影响体内激素水平。经常运动有助于维持正常的体重和内分泌平衡,降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每周坚持15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的女性,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比缺乏运动的女性降低20%30%。
3.吸烟:吸烟可影响体内激素代谢,降低孕激素水平,同时香烟中的有害物质可损伤子宫内膜细胞的DNA,增加癌变的可能性。吸烟女性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比不吸烟女性高1.52倍。
五、特殊人群提示
1.老年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体内激素水平逐渐失衡,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增加。老年女性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包括超声检查、子宫内膜活检等,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同时,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体重,适当运动。
2.有家族遗传史的女性:有子宫内膜癌家族史或林奇综合征家族史的女性,应尽早进行基因检测,了解自己的患病风险。如果携带相关基因突变,建议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和癌症筛查,必要时可考虑预防性手术。
3.患有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等疾病的女性:这类女性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控制血糖、血压和体重。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密切关注子宫内膜的情况。在治疗基础疾病的过程中,要注意药物对内分泌的影响,避免使用可能增加子宫内膜癌风险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