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腺癌是什么意思
肺腺癌是肺癌的一种非小细胞肺癌病理类型,起源于支气管黏膜上皮,常发于外周肺组织。其发病有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相关特点;早期症状不特异,中晚期会出现多种症状;诊断靠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
一、发病特点
年龄与性别: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有一定的发病趋势特点。一般来说,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有更高的肺腺癌发病率,不过这也受到吸烟等多种因素影响,长期吸烟的男性肺腺癌发病风险也较高。从年龄分布看,中老年人群相对更易罹患肺腺癌,但近年来年轻患者也有增多趋势。
生活方式:吸烟是肺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吸烟的人肺部受到烟草中有害物质(如多环芳烃、苯并芘等)长期刺激,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发生基因突变等改变,逐渐发展为肺腺癌的几率大大增加。此外,长期处于污染环境中,如空气污染严重地区、工作环境中存在大量粉尘、化学毒物等,也会增加肺腺癌发病风险。一些有慢性肺部疾病病史的人,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其肺腺癌发病风险也高于普通人群,因为肺部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可能导致细胞异常增生。
二、临床表现
早期症状:早期肺腺癌往往没有明显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仅表现为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有的患者可能伴有少量咳痰,或者痰中带血等情况。由于症状不典型,很容易被忽视,往往在体检做胸部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CT等)时被发现。
中晚期症状:随着病情进展,肿瘤增大或侵犯周围组织器官,患者可能出现胸痛,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等;还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这是因为肿瘤阻塞支气管或侵犯胸膜导致胸腔积液等情况引起;若肿瘤转移至其他部位,会出现相应转移部位的症状,如转移至骨可引起骨痛、病理性骨折等;转移至脑可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
三、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可以发现肺部的占位性病变,但对于一些较小的、位于隐蔽部位的肺腺癌可能难以清晰显示,不过作为初步筛查手段有一定作用。
胸部CT:是诊断肺腺癌非常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胸部CT可以清晰地看到肺部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例如,可以发现肺部直径较小的结节状、肿块状阴影,还能观察到肿瘤是否侵犯支气管、血管、胸膜等结构,对于肺腺癌的早期诊断以及病情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是确诊肺腺癌的金标准。获取病理组织的方法有多种,如经皮肺穿刺活检,对于靠近胸壁的肺部病变,可以通过穿刺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还有支气管镜检查,如果病变位于支气管内或靠近支气管,可以通过支气管镜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分析;对于已经发生转移的情况,还可以通过淋巴结穿刺活检或转移灶活检来明确病理类型。
四、治疗手段
手术治疗:对于早期肺腺癌,若患者身体状况允许,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通过手术将肿瘤及其周围部分正常组织切除,有可能达到根治的目的。手术方式包括肺叶切除术、肺段切除术等,具体手术方式要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等情况来选择。
放疗:放疗可用于肺腺癌的治疗,一方面可以作为手术的辅助治疗,杀灭手术残留的癌细胞;另一方面对于不能手术的中晚期肺腺癌患者,放疗可以缓解肿瘤引起的症状,如减轻疼痛、控制肿瘤进展等。放疗是利用放射线来照射肿瘤部位,达到抑制和杀灭肿瘤细胞的作用。
化疗:化疗是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来杀灭癌细胞。对于肺腺癌,化疗可以在手术前使用,使肿瘤缩小,增加手术切除的机会;也可以在手术后使用,清除体内可能存在的微小转移灶;对于晚期无法手术的肺腺癌患者,化疗可以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常用的化疗药物有铂类等药物联合其他药物组成化疗方案。
靶向治疗:对于有特定基因突变的肺腺癌患者,靶向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例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阳性的肺腺癌患者,可以使用EGFR-TKI类靶向药物进行治疗,这类药物可以特异性地作用于肿瘤细胞的靶点,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相对化疗来说,副作用可能相对较小,疗效也较为显著。
免疫治疗:免疫治疗也是肺腺癌治疗的一个重要进展。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对于一些特定人群的肺腺癌患者,免疫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延长生存期,尤其是对于PD-L1表达阳性等合适人群。



